少年嗜书竭目力,老去观书涩如棘。
短檠油尽固自佳,坐守一窗如漆黑。
渔歌袅袅起三更,哀而不怨非凡声。
明星已高声未已,疑是湖中隐君子。

【注释】

夜坐:夜里坐着。渔歌:渔民唱的曲子。少年:年轻时。涸(hé):枯涸,干枯。短檠(qíng)油尽:灯光已经昏暗到极点。棘(jí):形容书页艰涩难读。三更:深夜。哀而不怨:哀伤而不失其声调。湖中隐君子:在湖中的隐居者。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起,以写意结。诗前四句写夜坐闻渔歌的情景。首二句说少年时爱读书,眼睛都看花了;到了老年,再看书就感到困难,如同荆棘一般,难以卒读。这两句是说人老了,视力减退,阅读起来吃力了,所以诗人要坐在灯下苦读。第三句“短檠油尽固自佳”,说明他读书之用功,已经到了蜡烛快要燃尽的地步,也只好勉强支撑着读下去。第四句“坐守一窗如漆黑”是说诗人夜深犹坐,室内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昏黄的灯光在黑暗中闪烁,映照着诗人那沉思苦读的身影。最后一句“渔歌袅袅起三更”是说诗人听到远处传来的渔歌声,知道已经是深夜了。五、六句写听到渔歌后的感受,“渔歌袅袅起三更”是说渔歌从远处飘荡过来,声音悠扬不绝,使人听了心旷神怡。接着又写听到的渔歌的特点:“哀而不怨非凡声。”这是对渔歌的评价。诗人认为渔人的歌声虽然悲凉,但不哀伤失意;它虽不婉转柔美,却有一股超凡脱俗的力量,能打动人心,引人深思。这里诗人运用反衬手法,突出渔歌的独特韵味,表现诗人对渔歌所抒发的感情和情趣的赞赏。

七、八两句写诗人对渔歌的进一步想象:渔人半夜还在江上打鱼,他一定不是一般的渔夫,一定是个隐居不仕的人。这里诗人用一个设问句,来表明他对渔歌的理解,从而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的钦仰之情。

这首诗语言简炼,意境优美,含蓄委婉。全诗通过对夜听渔歌的描写,赞美了一个渔人在深夜里仍在江上劳作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与崇敬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