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少则嗜书,于道本无得。
譬如昌歜芰,乃自性一癖。
老来百事废,惟此尚自力。
岂惟绝庆吊,乃至忘寝食。
吟哦杂诵咏,不觉日既夕。
文辞顾浅懦,望古空太息。
世俗不可解,更为着金石。
收敛固已迟,虽悔终何益。
君看老农夫,法亦传后稷。
持此少自宽,陶然送馀日。
【注】
昌歜:即昌黎,唐代诗人,字子寿。
芰(Ji):菱实。
百事废:指一切杂事。
吟哦:吟诵。
顾:只。
着:穿。
金石:古代传说中能发出声音的石头和金属,泛指乐器。
老农:指农夫,语出《庄子·天下》:“舜视弃为己子,举荐之,授政焉,立为天子。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尧曰:‘子归,重游!’许由曰:‘夫尧亦治天下之民而百姓皆乐其性也。今子治天下,天下已乱,吾将去。’遂逃隐。”后以“老农”指代隐居的人。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八年(813),当时作者年方三十五岁,正处在壮盛时期。他早年酷嗜读书,对学问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因志趣不合,终未有所成就。如今已到了知天命之年,对于世俗之事不再过问,惟独在读旧稿时还感到精力充沛。因此感慨颇深,于是写下了这首七律。
首联写自己少年时酷爱读书的情景,但因志趣不合,终究一事无成,与下文“乃自性一癖”相呼应。颈联说自己虽对世俗百事不关心,但仍然勤奋读书,日夜不息。《庄子》中说:“舜视弃为己子,举荐之,授政焉,立为天子。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尧曰:‘子归,重游!’许由曰:‘夫尧亦治天下之民而百姓皆乐其性也。今子治天下,天下已乱,吾将去。’遂逃隐。”后以“老农”指代隐居的人。这里用此典来说明自己虽不问世事,但仍然孜孜不倦地读书。尾联是说虽然如此努力读书,但还是不能有所成就,只是徒增悲伤而已。
全诗前半部分写自己对读书的态度,后半部分写自己对世事的看法。中间转折突兀,前后形成强烈对比。最后以“君看老农夫,法亦传后稷”作结。意思是说你看那老农人,虽然一生辛劳却无所获,但他的精神境界却高超脱俗,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的技艺也可以传于后人。这既是对前面自己的否定,也是对自己的肯定。
整首诗语言朴实,思想深刻,表现了自己对读书、对世事的独特见解及追求精神境界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