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镜湖上,出郭无十里。
结庐非所择,但取便薪水。
间亦出从宦,安能慕园绮。
地主卜林塘,亦复异子美。
籧篨方丈室,仅足容卧起。
吾意本扁舟,陆居聊尔耳。
【注释】三山:在汝州东北。镜湖:汝州北郊的名湖。
出郭(gòu):指从城门外出发。十里:指路程远,大约十多里。
结庐:筑室。所择、但取:都是说不挑地方,随便找个地方就住下来。便(pián )薪水:便宜的房子。安能:哪能。慕:敬仰。园绮:指东晋王献之,有文才,官至中书令,因好鹅鸭等禽鸟,人称“兰亭集序”中的“王右军”。子美:指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卜林塘:在林塘旁盖房。亦复:也像。
籧篨(xiè huō):一种草编的器具,这里用作对草屋的代称。方丈室:即草屋,一间屋子,四面墙,中间留一个方丈大的空地,四周可以围坐,故称。仅足:只够。
吾意:指作者的想法。扁舟:狭长的小舟。聊尔:姑且,暂且。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写的是作者在汝州北山隐居的生活情景。
开头二句写隐居的地方:三山的镜湖上,出城没有十来里路。三山在今河南汝县东南,为汝水所经的一座小山,周围不过几十亩地,风景秀丽,环境清幽,所以作者选择在这里隐居。
三四句写自己的居处选择:“结庐非所择,但取便薪水。”“非所择”,不是特意选择,而是随便找一个地方。“但取便”,意思是只要方便就行了。这里说明自己隐居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什么高远的境界或名声,而是为了过一种朴素自然的生活。“安能”,哪能,哪里敢的意思。“慕”,敬仰的意思。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思想境界。与东晋王献之一样,作者也是过着清贫而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六句写主人翁的性格:“地主卜林塘,亦复异子美。”主人翁住在林塘边上,和唐代诗人杜甫相似。杜甫有《卜居》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是贫贱不得志的隐士,他以自己的贫困生活来表示对人民的同情。而这位隐居者则不同,他对主人翁的态度是“亦复异子美”,也就是说,他们两个人虽然同是隐逸的人,但情趣并不相同。
七八句写居室简陋:“籧篨方丈室,仅足容卧起。”“籧篨”,是一种草编的器具。“方丈室”,即草屋,一间屋子,四面墙,中间留一个方丈大的空地,四周可以围坐,故称。这里是说作者住在一间简陋的小屋中,只足以供卧息起床之用。这两句进一步表现了作者淡泊名利的情怀。
最后两句是作者的感慨:“吾意本扁舟,陆居聊尔耳。”本来我的意思只是想乘着小船,过着随遇而安的生活。如果必须定居下来,我也只好暂且住在这里罢了。这几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概括了全诗的主题——隐逸生活。同时,它又使这首诗具有了哲理性。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作者在汝州北山隐居已近一年时间。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在北山的居处和生活,抒发了自己淡泊名利、归隐山林、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语言平实质朴,风格朴素自然,意境恬静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