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生兵间,淮洛靡安宅。
髧髦入小学,童丱聚十百。
先生依灵肘,教以兔园册。
仅能记姓名,笔砚固不择。
灶煤磨断瓦,荻管随手画。
稍长游名场,粗若分菽麦。
偶窥文房谱,虽慕无由获。
笔惟可把握,墨取黑非白。
砚得石即已,殆可供捣帛。
从渠膏粱子,窃视笑哑哑。

这首诗是诗人对自己书法技艺的自谦之作。下面是对每句诗的解析:

  1. 诗句:「我昔生兵间,淮洛靡安宅。」
  • 注释:诗人回忆过去在战乱之中生活,没有稳定的住处。
  • 赏析:这里表现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 诗句:「髧髦入小学,童丱聚十百。」
  • 注释:头发剃光后进入学堂,一群小孩聚集在一起。
  • 赏析:描绘了童年时代的纯真和活泼。
  1. 诗句:「先生依灵肘,教以兔园册。」
  • 注释:老师拿着笔,教导孩子们学习《兔园册》。
  • 赏析:反映了古代教育方式,老师通过实物进行教学。
  1. 诗句:「仅能记姓名,笔砚固不择。」
  • 注释:只能记住人的姓名,对于笔和砚的选择并不挑剔。
  • 赏析:反映出当时的生活条件艰苦,但依然能够坚持学习。
  1. 诗句:「灶煤磨断瓦,荻管随手画。」
  • 注释:用灶里的煤磨断了瓦,随手就能画画。
  • 赏析:描绘了一种简陋的学习环境,但依然能够坚持学习。
  1. 诗句:「稍长游名场,粗若分菽麦。」
  • 注释:长大后去参加考试,写得像分辨豆子和麦子一样粗糙。
  • 赏析:反映了当时科举考试的竞争激烈和难度。
  1. 诗句:「偶窥文房谱,虽慕无由获。」
  • 注释:偶尔看到文房四宝的谱录,虽然羡慕却无法获取。
  • 赏析: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但又受限于现实条件。
  1. 诗句:「笔惟可把握,墨取黑非白。」
  • 注释:只有笔是可以掌握的,墨却是黑色的,不是白色的。
  • 赏析:反映了对笔墨的理解,强调了笔墨的实用性。
  1. 诗句:「砚得石即已,殆可供捣帛。」
  • 注释:砚台只要石头就可以了,大概可以用于捣布帛。
  • 赏析:表达了对物质条件的满足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物质状况。
  1. 诗句:「从渠膏粱子,窃视笑哑哑。」
  • 注释:他们吃着膏梁之食,我却偷偷地看,笑得傻乎乎的。
  • 赏析:描绘了对比自己更好的人而感到的嫉妒和无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