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伐作薪,白玉碎作尘。
虽云质已毁,见者犹悲辛。
磊砢任栋梁,温润中琮璧。
岂以捐空山,遂比凡木石。
郦生吏高阳,马周客新丰。
从来豪杰士,大指亦略同。
具区古大泽,烟水渺千里。
可望不可到,中有隐君子。
图书兼河雒,成毁穷乾坤。
有时跨蛟鲸,指撝雷雨奔。
嗟我独何人,乃许望颜色。
逝将从之游,变化那得测。
【注释】
寄:寄托;青松、白玉:借指隐者。伐(fá)作薪:砍伐为柴,即隐居不仕。见者犹悲辛:看见的人仍然感到悲伤。磊砢(kè luò):参差不齐,形容树木高大挺拔。栋梁:屋檐下的横梁和柱子。中:符合。空山:指高高的山。郦(lì)生:郦食其,秦末汉初的谋士。吏:当官。马周(jié):唐朝大臣,以直言敢谏著称,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太宗宠臣长孙无忌。客:宾客,指门客。具区:太湖古称。烟水渺千里:水雾笼罩,景色渺远。可望不可到:虽能望见,但难以到达。中有隐君子:隐者居其中。图书兼河雒(lǐ kǎo):书籍文物并称。《易》为“六艺”之一,《书》、《诗》、《礼》、《乐》合称为“四书”,《春秋》亦称“五经”。成毁穷乾坤:成败得失,关系到天地万物。有时:时常。蛟鲸:传说中能吞云吐雾的龙鱼,这里比喻隐者。指撝(huī huī):指挥,使动。雷雨奔:指风雨交加的景象。嗟我独何人:感叹自己无才德之人能见到如此隐者。乃许望颜色:才能见到隐者的容颜。逝从之游:追随隐者而去。变化那得测:变化无常,无法预测。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七绝。全诗通过描写太湖的山水风光来抒发作者对隐者的敬仰之情。前两句写太湖的山势峻峭,后三联则是写湖中的隐者。
第一句,写太湖的山势峻峭。“青松伐作薪”,意谓将青松砍伐下来作为柴火,是说隐者隐居在山林之中,与世隔绝。“白玉碎作尘”,意谓白色的美玉被打碎成了尘土,比喻隐士的高尚节操已经破碎。这两句话是诗人对隐者的赞美,表达了他对于隐者的崇敬之情。
第二句,写隐者的形象和风采。“磊砢任栋梁”,意谓隐者高大挺拔,如同栋梁一样支撑着天空,体现了隐者的伟大形象。“温润中琮璧”,意谓隐者温润如玉,就像玉璧一样珍贵难得,体现了隐者的崇高品质。这两句话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表达了他对隐者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第三句到第八句,写湖中的隐者。“岂以捐空山”,意谓难道只是把空山抛弃了吗?“遂比凡木石”,意谓于是便和一般的树木石头相提并论吗?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隐者的质疑,认为他并不是真正地隐居,而是有所图谋。“郦生吏高阳”,意谓郦食其曾经担任过高阳的县令,而马周则是一位宾客,都是指当时的隐者。这两句话是对隐者的进一步描述,展现了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九到第十句,写湖中的隐者的生活状态。“从来豪杰士”,意谓自古以来的英雄豪杰之士,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他们的影响。“大指亦略同”,意谓他们的主要想法也大致相同。这两句话揭示了隐者与英雄豪杰之间的相似性,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豪杰的向往之情。
第十一到第十四句,写湖中的隐者的精神世界。“具区古大泽”,意谓太湖是古代的大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烟水渺千里”,意谓湖水上弥漫着薄雾,仿佛烟雾笼罩了千里之地。这两句话展现了太湖的自然风光和历史底蕴,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情。
第十五句到第二十一句,写湖中的隐者的行为和态度。“可望不可到”,意谓虽然能够远远地看到,但却无法接近。“中有隐君子”,意谓湖中有一位隐君子居住其中。这两句话描绘出了湖中隐者的神秘和不可捉摸,表达了诗人对于隐者的好奇和向往之情。
第二十二到第三十句,写作者的感慨和愿望。“图书兼河洛”,意谓他的学问和见识都与河图洛书相媲美。“成毁穷乾坤”,意谓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关系到天地万物。这两句话展现了作者博学多识的特点,表达了他对知识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最后两句,写作者的愿望和行动。“有时跨蛟鲸”,意谓有时他会像蛟龙一样飞跃江河湖海。“指撝雷雨奔”,意谓他指挥风云雷电奔涌而来。这两句话描绘了作者的行动力和影响力,表达了他对隐者的钦佩之情。“嗟我独何人”,意谓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能够见到这样的隐者也感到荣幸。“乃许望颜色”,意谓只能远远地望着他的样子。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的谦逊和自谦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他对于隐者的敬慕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太湖山水的描绘和对隐者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于隐者的敬仰之情和对于隐者的向往之意。同时,通过对隐者生活的描绘和对隐者精神世界的揭示,也展现了隐者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观念。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