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象荐清庙,馀材弃沟中。
二者虽甚远,残生其实同。
人当贵其身,岂复论穷通。
宁为原上草,一寸摇春风。
这首诗的原文是:
古风二首
牺象荐清庙,馀材弃沟中。
二者虽甚远,残生其实同。
人当贵其身,岂复论穷通。
宁为原上草,一寸摇春风。
以下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牺牲和象牙献给了清冷的庙宇。这句诗描述了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牺牲和象牙被奉献给了神圣的殿堂,象征着对神灵的敬畏和崇拜。牺牲和象牙通常用于祭拜仪式,代表着对祖先、神灵的敬意,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的敬畏。
第二句:剩下的木材都被丢弃在了沟渠中。这里提到的“馀材”指的是祭祀仪式后剩下的木材,这些木材原本应该被用于制作精美的器物,但因为仪式结束后不再需要,便被遗弃了。这一行为反映出古人对于资源的浪费和不珍惜的态度。
第三句:虽然牺牲和象牙与木材在表面上看起来差别很大,但实际上它们都有被抛弃的命运。这里的“甚远”表示两者之间在价值或重要性上的悬殊差异,但“残生其实同”表明无论哪种材料,最终都会失去原有的价值,遭受命运的淘汰。
第四句:人们应当珍视自己的生命,不应该过分关注个人的得失和贫富。这句话强调了个人价值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追求内在的精神满足和道德品质的提升,而不是外在的物质利益。
第五句:宁可像田野中的野草一样自然生长,也不愿为了短暂的荣华去迎合世俗。这句诗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和本真生活的态度。野草虽然不起眼,但它依然坚韧地生长着,不受外界的影响。
第六句:即使只是一小块草地,也能在春风中摇曳生姿。这两句诗描绘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和春天的美好。即使是最不起眼的植物,也能在春风中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和美丽。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比牺牲和木材、野草等自然元素的命运,传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珍视以及追求内心自由和真实情感的价值观。它鼓励人们在面对物质诱惑和社会压力时,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过上简单而有意义的生活。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和珍惜自然资源,因为这些都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