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阁登临暑气空,绿槐蝉噪咽清风。
我今到此须怀感,多少行人道路中。

【注释】

滴翠轩:唐宣宗大中年间,李德裕为相,于长安大明宫丹凤门建滴翠亭,后改名为望仙楼。此诗即咏望仙楼。高阁登临暑气空:高阁,指望仙楼。登临,登上高楼远眺。暑气空,天气炎热。绿槐蝉噪咽清风:绿槐,指楼前槐树。蝉噪,指树上的蝉鸣声。咽清风,指风声被蝉鸣声所掩盖。我今到此须怀感:我,指诗人自己。须怀感,应当有所感悟。多少行人道路中:多少,很多。行人,指过路的人。道,指道路。中,中途。赏析:

首句写登上高阁远眺所见。高阁,是指望仙楼(在今陕西西安市),是唐宣宗时宰相李德裕所建。登高眺望,但见夏日炎炎,酷热难当,令人顿生凉意。“空”,是说天气炎热。这一句从视觉和感觉两方面写登高之景,以动衬静,使环境气氛显得更为浓烈。次句写楼上所见。绿槐,指楼前的槐树。这里既点出地点,又烘托气氛。蝉噪,指树上有蝉鸣。这一句描写了蝉噪和清风交织成一片的景象,使人感到清幽、静寂。

第三句转入抒情。登高望远,触发感慨。诗人想到自己来到这高高的望仙楼上,不禁要有所感触:这是多么令人感慨万千的时刻啊!“须”,应当;“须”,需要,必须。这两句把登高望远和感慨结合起来,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感情。“须”字用得极为准确、传神。

第四句写自己的感想。诗人站在高处,俯瞰行人如蚁般络绎不绝地来往奔走。“行人”,指那些匆匆赶路的人。“道路中”,指人们行走的道路之中。“中”,同上文的“中间”、“之中”。这一句通过写行人往来的情景来表达自己对人间百态的感慨。

这首诗是写景抒情的佳作。它通过写登高望远的景物来抒发自己对人间百态的感受,构思新颖,意境深远,语言精炼而含蓄,读来耐人寻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