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争献状,易得小诗成。
病骨如松瘦,清愁似草生。
苦无人比饭,喜有弟分羹。
下及长须辈,人言似顾荣。
【注释】
1、谩兴:无病而作的诗。
2、溪山争献状:溪山争相展现它们的风采。
3、易得小诗成:很容易就能写就一首小诗。
4、病骨如松瘦,清愁似草生:形容身体消瘦,就像松树一样;清愁像草木一样滋生。
5、苦无人比饭:没有谁能和我相比,只有弟弟可以分享我的食物。
6、喜有弟分羹:很高兴弟弟能和我共享美食。
7、下及长须辈:包括那些年长的胡须的人。
8、人言似顾荣:人们的言论好像顾荣一样。
赏析:
这首七绝是诗人闲居无聊时所作的,全诗以“病”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在困顿中对生活和亲人的深深眷念之情。
首联“溪山争献状,易得小诗成。”两句是全诗总领,起势不凡。“漫兴”,即随意吟咏,不加选择。这里说溪山都争相展现出它们美丽的景色来,这容易让人写出一首诗来。“易得小诗成”则说明自己虽然懒散却并不缺乏才思。颔联“病骨如松瘦,清愁似草生”二句承上启下,将前一句“易得小诗成”落实到具体的情境之中。这两句用松树比喻自己的身体,用草木滋生比喻自己的愁绪,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因病体虚弱而憔悴不堪的形象。颈联“苦无人比饭,喜有弟分羹。”两句是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感慨。这里说自己虽然贫病交加,但好在有亲弟弟可以分享食物;又因为弟弟还年轻,所以能够分到自己一半的食物,也可以说是一种安慰。尾联“下及长须辈,人言似顾荣。”两句则是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这里说连年长者胡须的人都在谈论自己的声誉,仿佛是顾荣一样。顾荣也是东晋时的名士,曾任侍中、尚书令等职。他年轻时就有很高的名声,到了晚年仍然被人们所称赞。诗人在这里借用顾荣的典故,既表达了自己对仕途失意的无奈,也表达了自己对才华被埋没的悲愤。
整首诗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诗人困顿潦倒的一生,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