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分浙江流,东境浮海角。
其民仰鱼盐,久已困征榷。
麦禾与桑麻,耕锄到峣埆。
往岁比不登,场圃几濯濯。
荒政劳庙谋,赈廪开数数。
饥羸不待饱,共感君泽渥。
仁哉覆育恩,所恶吏龌龊。
教诏弥谆谆,听受祇藐藐。
何知国与民,足己肆贪浊。
流离且未还,已复事椎剥。
按察殊未曾,圣主独先觉。
重贻宵旰忧,顾盼求卓荦。
君固岷峨英,怀抱富荆璞。
迩来奏对语,朝阳鸣鷟鸑。
锵然历帝聪,简记谅已确。
外台适虚席,妙选出亲擢。
此节岂轻受,委寄重山岳。
除音九天下,众论靡瑕驳。
揽辔首越山,青萍方在握。
送君无杂言,当不负所学。
【注释】
平分:公平分配。浙西:指浙江一带。
东境:指浙江省东部地区,这里指杭州一带。
仰:依赖。
鱼盐:比喻富足的生活或物产。
久已:很久以来。
麦禾:即小麦和禾苗,泛指农作物。
桑麻:即桑树和麻类,泛指农事。
耕锄:耕作。到峣埆:指耕种到极贫瘠的土地。
往岁:指去年。比:比较。不登:谷物歉收。濯濯:光秃的样子。
荒政:救济灾荒的政治措施。劳庙谋:为皇帝出谋划策。赈廪:开仓放粮,救济灾民。数数:屡次,多次。
饥羸:饿病瘦弱。
共感君泽渥:共同感激您给百姓的恩惠。
仁哉:多么仁慈啊。覆育恩:养育之恩。
所恶:不喜欢的事情。吏龌龊:官吏贪婪刻薄。
教诏:教诲告诫。弥谆谆:更加诚恳。听受:倾听采纳。
何知:何必知道。国与民:国家与百姓。足己:满足于自己的欲望。肆贪浊:肆意地追求贪污腐败。
流离:流浪,流亡。且未还:还未回来。已复事椎剥:又去从事剥削。
按察:巡察监察。殊未曾:从未曾有过。圣主:贤明的君主。独先觉:只有他首先察觉。
重贻:再次带来。宵旰忧:早晚忧虑。顾盼:顾念。求卓荦:要求卓越出众。
君固:你本来就是。岷峨:即岷山峨眉,指蜀地,也指蜀人。英:杰出之人。
迩来:近来来。奏对:上朝时的奏对言事。语:言论。朝阳鸣鷟鸑:朝阳中凤凰的叫声。鸑:一种鸟类。传说凤凰在朝阳中鸣叫,则天下太平。
锵然:响亮的样子。历帝聪:通过帝王的耳朵传达。简记:简要的记载或评价。谅已确:当然是正确的。
外台:朝廷之外的地方机构。适:正好。虚席:空着的位子。妙出:巧妙地挑选出来。选亲擢:选择亲近的人提拔任用。
此节岂轻受:这种责任怎么能轻易接受呢?委寄:委以重任。重山岳:像一座大山一样重要。
除音九天下:治理天下的政事。众论靡瑕驳:众人的意见没有分歧的。靡:无。瑕驳:斑点、瑕疵等,引申为不同意见。
揽辔:拉缰绳控制马。首越山:从越州出发。青萍方在握:青萍剑已在手中。
送君无杂言:送别的话不要太多。
当不负所学:一定会不辜负您的教导。
【赏析】
这是一首饯行诗,诗人在送别友人赴浙西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其前途的美好祝愿。全诗以送别为线索,层层深入地展开,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和期待之情。
开头两句写浙西的自然地理特点,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江南风光画卷,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深深祝福。接着两句进一步描绘浙西人民生活困苦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同情之情。
“其民”以下几句,诗人将目光转向浙西的农业状况,指出由于长期遭受战争破坏,当地人民生活困苦,粮食不足,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饥荒现象。同时,他也对浙西人民的勤劳朴实表示赞扬,认为正是这种精神力量支撑着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荒政”四句,诗人转而关注浙西的救荒工作,指出浙西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等,有效地缓解了当地的困境。同时,他也对浙西政府的工作效率表示赞赏,认为他们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百姓排忧解难。
“饥羸不待饱”以下几句,诗人将话题转向浙西的社会问题,指出浙西地区虽然得到了政府的救助,但仍然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例如,一些官员仍然贪婪刻薄,不顾百姓死活;还有的地方还存在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浙西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也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压力。
“流离”四句,诗人进一步关注浙西的民生问题,指出浙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甚至有些人已经饿死在街头巷尾。同时,他也表达了他对浙西人民的同情和关怀,认为他们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机会。
“重贻”四句,诗人再次强调浙西的重要性,指出浙西地区的稳定对于整个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他希望浙西政府能够继续努力,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服务工作,确保浙西的繁荣稳定和百姓安居乐业。
“此节”二句,诗人以送别的场景为切入点,再次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深情厚谊和美好祝愿。他认为这次别离是暂时的,但友情却是永恒的。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朋友需要帮助和支持,他都愿意义不容辞地伸出援手,共同度过难关。
最后两句,诗人以送别的方式结束了全诗,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朋友未来的期许和祝福。他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朋友一定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取得更大的成就和荣誉。同时,他也期待朋友能够不忘初心,坚守道德底线和原则底线,做一个有良知、有担当、受人尊敬的人。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表达了诗人对浙西人民的关心和关爱之情,也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质。同时,这首诗也是一首富有哲理的作品,它启示人们要珍惜当下、感恩他人、关注社会问题、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