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远游,多是悲登眺。
况复念三闾,遗踪良可吊。
道直出章华,才高逐边徼。
冤声喷夜江,愁色迷烟峤。
断碑没败莎,古木吟荒庙。
祠正少来奠,岸峻稀停棹。
神容渍老苔,坏壁通残照。
旧径失朱门,空庭起寒烧。
馀基虽索寞,清问长光耀。
旌贤谁再兴,勿使过者诮。
【注释】
建平:县名,在今安徽省。三闾:指屈原的居处。三闾庙:屈原的祭祀之所。
道直出章华:指陆游曾到过章华台(在今湖北省武汉市)。章华台:古代楚国宫殿的名称。
冤声喷:悲愤的哭声。
愁色迷烟峤:愁容迷茫,烟雾笼罩山峦。峤:山峰。
断碑没败莎:断碑淹没在荒草之中。
古木吟荒庙:枯树在荒凉的庙中发出哀鸣。
祠正少来奠:祠庙中很少人前来祭拜。
岸峻稀停棹:江岸险峻,很少有人停船靠岸。
神容渍老苔:神灵的形象被岁月的年轮所侵染。
坏壁通残照:破败墙壁透射着残阳的余晖。
旧径失朱门:往日的大道上不见了朱红色的门楼。
馀基虽索寞:只有那遗迹显得有些凄凉。索寞:寂寞冷落。
清问长光耀:清静的祠堂里,永远有光辉照耀。
旌贤谁再兴:谁能重新振兴这崇高的事业呢?旌:表彰。
勿使过者诮:不要让后来的人嘲笑我们。
【赏析】
这是一首凭吊屈原的悼念之诗,是陆游于宋宁宗嘉泰二年(公元1202年)所作。当时作者刚从江西吉州任上退归故乡。诗人在《入蜀记》中说:“我昔岁在吉州,尝登太白峰绝顶,望见江西诸山如螺髻然,心知此间必有佳山水。及至临安,始得一观。”可见诗人当年曾登临太白峰,并由此产生了游历名山大川的想法。这首诗就是陆游在游览名山之后写的一篇怀古之作。
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一、二段,写诗人在游览名山大川后,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三闾庙;第三段,写诗人对三闾庙的感慨;第四段,写诗人希望后人能继续发扬光大先贤的业绩。
首句“暇日游建平三闾故里”,点明游览的时间、地点和原因。建平是三闾氏的故乡,这里既有屈原的故宅,又有他的庙宇,因此诗人特地来到这里游览。“庙貌”两句,承上“三闾”而发,描写了庙中荒凉的景象。“惨动”二字,既形容了环境的萧瑟,又表现了诗人的悲凉情怀。
“噫贤者之祀”五句,写诗人在游览名山大川后,怀着崇敬之情来到三闾庙。“遗踪良可吊”,意思是说屈原的遗踪足以让人哀悼。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屈原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道直出章华”两句,承上“三闾”而发,描写了道路直通章华台的情况。章华台是楚灵王修建的行宫,后来成为楚辞的象征,也是屈原流放之地。诗人在这里以景作比,表达了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同时,这也是对现实的一种讽刺。
“冤声喷夜江”两句,写诗人听到屈原的冤情,不禁感到悲伤。“愁色迷烟峤”一句,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忧伤之情。这里的“愁”字不仅指屈原的冤屈,也暗指作者自己的身世之恨。
“断碑没败莎”两句,写诗人看到残败的碑文和荒无人烟的庙宇,不禁感叹不已。“祠正少来奠”一句,写祠庙中很少有人前来祭拜,反映了现实的冷漠和人们的淡漠。
“神容渍老苔”两句,写诗人想象屈原的神容已被岁月侵蚀,只剩下老苔的痕迹。这里既表达了对屈原的哀悼,又暗示了诗人自己的衰老之感。
“坏壁通残照”两句,写残破的墙壁透射着夕阳的余晖,反映出庙宇的荒凉与破败。“旧径失朱门”一句,进一步渲染了庙宇的荒凉景象。“空庭起寒烧”一句,则写出了诗人所见所感。这里的“寒烧”既指冷寂的庭院,也指屈原死后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
写诗人希望自己的事迹能够永远被人铭记,不要让人们嘲笑我们这些后来之人。这里的“旌贤谁再兴”一句,既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对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