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金门初射策,一日声华喧九陌。
少年得意出风尘,自为青云无所隔。
主上抡才登桂堂,神京进秩奔殊方。
墨绶铜章竟何用,巴云瘴雨徒荒凉。
有时扼腕生忧端,儒书读尽犹饥寒。
丈夫意气到如此,搔首空歌行路难。

【注释】

金门:指长安,唐时科举考试在长安举行。射策:古代应试者对策,主考者出题后让应试者当场答问。声华:声望和风采。风尘:尘世,官场。青云:喻官位高升。抡才: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选拔人才。神京:京城长安,即帝都。墨绶铜章:指官职。巴云瘴雨:形容南方气候潮湿。巴山一带多瘴气,故称巴云瘴雨。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所作,表达了他一生宦游的经历和感受,也反映了当时政治的黑暗腐败和社会的动乱不安。

全诗可分为四部分,从开头到”少年得意出风尘”为第一部分,主要写年轻时的得意和仕途顺利;”主上抡才登桂堂, 神京进秩奔殊方”为第二部分,回忆皇帝主持考试选拔人才时的情景;”墨绶铜章竟何用,巴云瘴雨徒荒凉”为第三部分,写自己虽得官但无所作为的悲哀;”有时扼腕生忧端,儒书读尽犹饥寒”到”搔首空歌行路难”为第四部分,写自己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忧愁。

诗的起句”忆昔金门初射策,一日声华喧九陌”,回忆自己当年参加金门科考时的得意情景,”声华”、”九陌”都是形容当时场面热闹非凡。接着写到”少年得意出风尘,自为青云无所隔”,感叹年少得志,仕途顺利,青云直上,毫无阻碍。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继续写道:”主上抡才登桂堂,神京进秩奔殊方”,意思是说皇帝亲自主持选拔人才,选拔出了像自己这样的人,让他们去京城任职,奔赴不同的工作岗位。这里可以看出诗人对自己的仕途充满了期望和信心。

诗人又写到”墨绶铜章竟何用,巴云瘴雨徒荒凉”,意思是说现在虽然获得了官职,但是却没有实际的作用,反而被荒蛮的瘴气所困扰,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这里的”巴云瘴雨”形容了南疆的气候环境,也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一种隐喻。

诗人写到”有时扼腕生忧端,儒书读尽犹饥寒”,表达了自己虽然有才华,但是却不能为国效力的痛苦和无奈。这句诗中,”儒书读尽”是指读书读到老,而”饥寒”则是指生活困顿。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仕途经历的回忆和反思,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和诗人的个人情感。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杜甫的生平和他对社会的看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