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寄音书又隔年,因师问讯玉堂仙。
碧油早觉儒为贵,青海应无箭可传。
忆昔丝纶催唤仗,何时沙路听鸣鞭。
生涯落寞公知否,准拟松江受一廛。
【注】应庵:指蒋山,在今南京。退席:退出宴席。昭亭:即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县北。万寿:祝寿词。三请:多次邀请。不得已而去:被迫离开。辄赠长句兼简苏州:就写一首长诗并给苏州(指蒋山)寄去。
不寄音书又隔年,因师问讯玉堂仙。
碧油:指代玉皇大帝的法服。早觉:早就察觉,指玉皇对人间世事早有预料。儒为贵:儒家思想被认为最重要。青海应无箭可传:指没有射箭比赛的机会(因为玉帝掌管天界,人间不可能有射箭比赛)。丝纶:诏书。催促臣下出仕的诏令。《汉书·王莽传》:“莽作《新世》,好变古体,作《通录》。”催唤仗:催促臣下上朝参拜。仗,古代官员出行时执戟持斧等武器的仪仗队。“丝纶”是皇帝颁布诏书的典故。沙路:《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东游碣石,并海,观日,而太史奉奏曰:‘人主毋亲小远,以遥绝’”。鸣鞭:指车驾出行时打鞭子的仪节。公知否:你了解我的处境吗?生涯落寞:指生活清苦。“生涯”是人生历程的典故。松江:即松江府,今属上海市。受一廛:接受一方地方长官的任命。
【赏析】
此诗为蒋山退席后,应庵寄来昭亭万寿辞而作。诗中表现了诗人与蒋山之间深厚的友谊和相互理解。
首联“不寄音书又隔年,因师问讯玉堂仙”,表达了诗人远离故土、思念友人的感情。诗人通过询问蒋山是否收到自己寄去的信函,来表达对朋友的牵挂和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处境与蒋山之间的差距。
颔联“碧油早觉儒为贵,青海应无箭可传”,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儒家思想的重视以及对玉皇大帝的敬仰之情。这句诗通过对“碧油”的描述,形象地展现了儒者受到重视的场景,同时暗示了作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和认同。而“青海应无箭可传”一句更是将话题引向更广阔的领域,既表达了诗人对玉皇大帝的敬仰之情,也体现了他对天地间各种现象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
颈联“忆昔丝纶催唤仗,何时沙路听鸣鞭”,则通过回忆过去的情景来表达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之情。这句诗中的“丝纶”指的是皇帝下达的诏书,而“唤仗”则是指臣子上朝参拜的场景;“鸣鞭”则是车驾出行时的仪节。通过这些词汇的使用,诗人巧妙地将友情与君臣关系联系起来,展现了自己与蒋山之间的深厚情谊。
尾联“生涯落寞公知否,准拟松江受一廛”,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生活困境以及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担忧。这里的“生涯”是指诗人的人生历程,而“松江”则是指松江府这个地方,现在属于上海市。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松江这个地方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于仕途的渴望和无奈。尾联还通过提问的形式表达了对自己未来命运的担忧和迷茫,这种担忧和迷茫既是对现实困境的反映,也是对理想追求的执着坚持。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之情,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担忧和迷茫之叹,充分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