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夜,我在祝融峰。
与世隔几尘,上天通九重。
手取白玉盘,纳之朱陵宫。
群山罗豆豋,万籁酣笙镛。
尽酌五湖水,劝我酒一钟。
为君赋长言,写向西北风。
【注释】
上封寺:即南岳庙,在南岳衡山祝融峰顶,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公元238~251 年),历代屡有修葺。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重修,宋、元、明、清各代亦曾加以修葺。
七月十五夜:指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传说中,这一天是鬼门大开的时候,人们可以祭祀亡魂。
祝融峰:位于南岳衡山,相传为上古时期祝融氏的居所。
世隔几尘:人世间相隔了很长时间。几尘,犹言“几世”。
上天通九重:指与天界相通,接近于天界。九天,指天宫。
白玉盘:玉制的盘子。古代以玉为贵,所以用玉盘来比喻高官显位。
朱陵宫:传说中的天宫名。这里泛指帝王的宫殿。
豆豋:指豆苗茂盛。
万籁酣笙镛:形容音乐之声美妙动听,如同万籁俱寂,只有乐器的声音回荡。
五湖水:指洞庭湖,因位于南岳衡山附近而名。
酒一钟:古时饮酒器为一升,一钟相当于一升。
长言:此诗作于唐代大历四年(769年)。当时诗人被贬为朗州司马,途经衡山南岳庙。此诗即是作者在庙中的即兴之作。
西北风:指从南往北吹来的风,也暗寓了诗人的贬谪之意。
【赏析】
本首诗写南岳祝融峰上的观感和对朝廷的怀念之情。
首句“七月十五夜,我在祝融峰。”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自己所处的环境。七月十五日正是农历七月半,也是民间传说的中元节,人们在这个时候会祭祀亡灵,祈求平安。而诗人此时正身在祝融峰之巅,身处人间,又远离尘世的喧嚣,自然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一句既点明了题旨,又为下面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次句“与世隔几尘,上天通九重。”承接上句,表达了自己与世隔绝的孤寂之感。诗人身处山顶,远离尘世,仿佛与尘世隔绝了一般。然而,尽管诗人身处高处,但内心的孤独和无助却更加强烈。这一句既是对自身境遇的写照,也是对朝廷命运的忧虑。
接着三、四两句“手取白玉盘,纳之朱陵宫。”“手取”暗示着诗人的心境,他似乎渴望与朝廷联系,却又感到无能为力。“取白玉盘”象征着诗人对朝廷的向往和追求,而“纳之朱陵宫”则表示他将这份期望寄托于皇帝身上,希望能够得到回应。然而,现实中的朝廷已经衰败不堪,无法给予诗人应有的支持和帮助。
五、六两句“群山罗豆豋,万籁酣笙镛。”描绘了南岳庙周围的壮丽景色和热闹气氛。诗人站在庙前,远眺四周,只见群山环抱,绿草如茵;近观庙内,笙簧齐鸣,热闹非凡。这两句既展现了南岳庙的宏伟壮观,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然而,这种喜悦却难以持久,因为诗人知道这样的繁华背后隐藏着危机。
接下来七、八两句“尽酌五湖水,劝我酒一钟。”继续描写南岳庙周围的热闹场景。诗人邀请众人共饮,畅饮五湖水,美酒一杯。这里的“五湖”指的是洞庭湖,因为南岳庙就在洞庭湖畔,所以此处借指南岳庙所在地附近的湖泊。这一联既体现了诗人的豪放不羁,又展现了他的乐观豁达。然而,这种欢乐并不能掩盖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最后两句“为君赋长言,写向西北风。”表达了诗人对朝廷的忠诚和对未来的忧虑。诗人在南岳庙中创作了这首长篇赋诗,将其中的内容写成了一幅幅图画,挂在西北风中让风吹拂,希望这些诗句能够穿越时空,传达到遥远的京城。这里的“西北风”既代表了京城的方向,又寓意着诗人对朝廷的忠诚和思念。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诗人通过描绘南岳庙的美丽景色和热闹氛围,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眷恋之情;同时,又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表达了内心的失落与无奈。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