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知音一子期。
已得慰生平,绝弦勿复悲。
深沉扬执戟,玄文准伏羲。
千年未愿赏,岂欲求当时。
杂兴三十九首
伯牙善鼓琴,知音一子期。
已得慰生平,绝弦勿复悲。
深沉扬执戟,玄文准伏羲。
千年未愿赏,岂欲求当时。
译文:
伯牙善于弹琴,他的知音就是子期。已经得到安慰了一生,再也不必悲伤。深沉的挥动长枪,玄妙的文采如同伏羲。千年来没有人欣赏,哪还想要当时的赏识。
注释:
- 伯牙:古代传说中的一位琴师,他善于弹琴。
- 善鼓琴:擅长弹奏琴曲。
- 知音:指理解音乐的人或事物。
- 子期:指伯牙的朋友,是伯牙的知音。
- 已得慰平生:已经得到了心灵上的安慰。
- 深沉扬执戟:形容深沉有力,如将军挥舞长矛。
- 玄文:指深奥的文章或智慧。
- 准伏羲:比喻文章有伏羲的玄妙之文。
- 千年:指很长时间。
- 未愿赏:未曾希望获得赏识。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伯牙与子期的故事进行艺术加工,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诗中通过“伯牙”与“子期”的关系,描绘出一幅知己难寻的凄凉画面,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理想中的知音的渴望。
第一句“伯牙善鼓琴,知音一子期。”以简洁的语言引出了故事的开端,通过“善鼓琴”和“知音”两个关键词,展现了伯牙的高超技艺和子期的敏锐感知,两人因共同的音乐爱好而结为知音。这种深厚的友谊,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接下来的四句“已得慰平生,绝弦勿复悲。深沉扬执戟,玄文准伏羲。”则是对前两句的深入展开,诗人通过对伯牙与子期情感的描绘,传达了一种人生的无奈与感慨。当两人因音乐而成为知音后,彼此的心灵得到了慰藉。然而,当伯牙得知子期病逝的消息时,他选择了放弃弹琴,不再弹奏那些曾经能让他感到安慰的曲子,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悲痛与不舍。
诗的最后一句“千年未愿赏,岂欲求当时。”更是深刻地揭示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他虽然渴望得到他人的赏识和认可,但当他意识到这种需求往往无法得到满足时,便选择了放下。这表明诗人对名利看得很淡,更看重的是心灵的交流和共鸣。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使得他在面对生活的艰辛时,仍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这首诗不仅是对伯牙与子期的深情回忆,更是对人生真谛的深刻思考。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知音难觅,而内心的平静与自在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