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地胜无凡木,只说寒梅夸不足。
四般风韵两般高,黄如蜂蜡白如玉。
馀品缃红亦总嘉,早开最喜黄白花。
去年树下看不厌,吟兴被压空长嗟。
今冬一病恰半月,未暇寻梅踏残雪。
数枝蜡蕊忽先来,吹香大慰经年别。
道人不作群儿痴,三嗅唤醒胜良医。
黄绢幼妇语难辨,一默自有无穷诗。
此机亦似维摩老,何曾真难文殊倒。
从兹不病是谈禅,命花却为金色仙。
【注释】
南湖:指西湖。地胜无凡木:西湖一带,风景秀美,不生长普通树木。寒梅:即腊梅。寒:冬天。夸不足:不够好。四般:四种。黄如蜂蜡白如玉:比喻腊梅花色洁白,晶莹如蜜蜡。馀品:其他种类的花草。缃红:浅黄色的花。亦总嘉:都是好的。早开:早开的花儿。最喜:最喜欢。去年:去年。树:树旁。看不厌:看不够。吟兴被压空长嗟:写诗时因病而心情不畅。今冬一病恰半月:病刚好了半个月。未暇寻梅踏残雪:没有闲暇的时间去寻找和欣赏腊梅花。数枝蜡蕊忽先来:有几枝腊梅花忽然先开了。吹香大慰经年别:闻到腊花的香气,心中感到很大的安慰。道人:道士。不作群儿痴:不象一般孩子们那样天真。三嗅唤醒胜良医:闻了三遍,胜过良医。黄绢幼妇语难辨,一默自有无穷诗:黄绢般的颜色难以辨认,但沉默中却有无穷无尽的诗歌。此机亦似维摩老(wéi mò),何曾真难文殊倒:这禅机也像达摩老祖,他真的难倒了文殊菩萨吗?达摩是禅宗的始祖,传说他曾在灵山会上用“理”战胜文殊菩萨的“智慧”。从兹不病是谈禅:从此不再生病,可以专心谈论禅学了。命花却为金色仙:把梅花比作金色的神仙。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病愈后写的一首咏物诗。作者以咏腊梅起兴,抒发了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全诗语言清新、明快而又含蓄隽永,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前六句写腊梅傲立于严寒之中,其姿韵之美,令人叹服;后六句则由己及物,以咏物言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整首诗结构严谨,构思巧妙,寓意深刻,语言精炼而富有韵味,可谓脍炙人口。
此诗前六句描写了腊梅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姿态。“南湖地胜无凡木”一句点明地点和环境,突出了腊梅的不凡地位。接着,诗人用“只说寒梅夸不足”来赞美腊梅的高洁品质,与其它花草相比,它更显得清雅可人。接下来,诗人又用“四般”来形容其风韵之美,既包括色彩,又包括形态等各方面。最后两句则是直接赞美了腊梅的美丽,将其与蜜蜂、琥珀等相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腊梅的娇艳动人。
接下来的八句则是诗人由己及物的感慨。前六句,诗人通过回忆往年赏梅的经历,抒发了自己对春天的喜悦之情。然而,由于疾病的缘故,自己无法再去欣赏那些美丽的花朵。于是,诗人转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眼前的腊梅花上,并对其赞不绝口。“去年树下看不厌”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痴迷之情,又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吟兴被压空长嗟”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因病而不能尽兴的无奈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乐观精神。
接下来的八句,诗人又由己及物,借咏物言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前六句,诗人以达摩和文殊的对话,揭示了禅学的奥妙。他认为,真正的禅学并非高深莫测的东西,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简单道理。因此,只要用心去观察和思考,就可以发现其中的智慧。“道人不作群儿痴”一句,既表示了诗人对达摩的敬仰之情,又暗示了他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三嗅唤醒胜良医”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珍视之心。
诗人又回到了咏物之上。“黄绢幼妇语难辨,一默自有无穷诗”一句,既赞美了腊梅的纯洁美丽,又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此机亦似维摩老”一句表明了自己对禅学的理解和感悟。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于生活态度的总结和提炼。他认为,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从中汲取教训,不断成长和进步。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珍惜当下的时光,尽情地享受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