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鲁国争蜗角,矗矗齐城磔猬毛。
万壑相倾知地险,浮云忽散觉天高。
苍烟自古埋尘世,红日中宵破海涛。
七十二君迷旧迹,空教秦汉侈心劳。
登泰山太平顶
区区鲁国争蜗角,矗矗齐城磔猬毛。
万壑相倾知地险,浮云忽散觉天高。
苍烟自古埋尘世,红日中宵破海涛。
七十二君迷旧迹,空教秦汉侈心劳。
注释与赏析
注释:
- 区区鲁国争蜗角:形容争斗的微小和微不足道。
- 矗矗齐城磔猬毛:形容齐城地势高耸,如刺猬毛发般锋利。
- 万壑相倾知地险:形容泰山山脉众多,每一侧都有山壑,相互倾斜显示出其地势之险峻。
- 浮云忽散觉天高:形容云雾消散,让人感受到天空的高远和开阔。
- 苍烟自古埋尘世:形容泰山自古以来就笼罩在烟雾之中,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和沧桑。
- 红日中宵破海涛:形容朝阳冲破海面,照亮大海的景象。
- 七十二君迷旧迹:传说古代有七十二位君王在这里迷失了方向,象征历史的变迁和神秘。
- 空教秦汉侈心劳:指秦汉时期帝王的奢侈和劳苦,反映了历史变迁给后人留下的遗迹和教训。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泰山太平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以及对人类历史的感慨。首句中的“区区鲁国争蜗角”和“矗矗齐城磔猬毛”,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泰山的险峻和齐城的坚固,同时暗示了人与自然的较量和斗争。次句“万壑相倾知地险”和“浮云忽散觉天高”,则通过对比展现了大自然的宏伟与辽阔,使人感到自然界的壮丽和神奇。后半部分“苍烟自古埋尘世,红日中宵破海涛”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沉淀,而“七十二君迷旧迹,空教秦汉侈心劳”则表达了对于古人行为的反思及对历史教训的启示。
整首诗以泰山为背景,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类历史相结合,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文明传承的思考。这种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使得《登泰山太平顶》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历史和哲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