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合兵车,召陵始服楚。
忿缘荡舟起,辞为包茅举。
勤王岂其诚,继绝聊可与。
萌此挟君奸,夷吾合膏斧。

【注释】

齐桓公联合各诸侯国的军队,召陵城才正式归服楚国。

忿恨是因为荡舟而引起,辞让包茅是为了表示诚意。

勤王岂是诚心所至,继绝聊且可与共谋。

萌发了挟君的奸邪之心,夷吾终于用斧头来合谋。

【赏析】

此诗是杜甫为《读(春秋)》所写的一篇题解,说明自己读《春秋》的原因和态度。诗中以春秋时期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等历史人物为例,说明自己读《春秋》的原因和态度。

诗的前四句从鲁僖公二十三年(前659)开始,到前641年止,叙述了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迫使楚国向周天子进献包茅,并最终使楚国臣服于周朝的历史故事。这四个事件都是春秋时代的重要史事,也是孔子编订《春秋》时特别着重记述的事件。“齐桓合兵车,召陵始服楚”一句,指出齐桓公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善于联合诸侯的力量。“忿缘荡舟起”,写楚国在江水中荡舟,乘风而起,比喻楚国的野心很大。“辞为包茅举”,写楚国为了表示诚意,主动提出进献包茅。“勤王岂其诚,继绝聊可与”,意思是说,我们出兵勤王,难道是出于诚意?只是为了继承先王的遗志罢了。“萌此挟君奸,夷吾合膏斧”,写齐桓公虽然有勤王之师,但内心还是怀有挟君之奸;至于管仲则更是如此。最后诗人发出感慨:“呜呼!夷吾合膏斧。”感叹管仲的阴谋得逞。

这首诗是杜甫读《春秋》的体会。《春秋》是一部记叙上古至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的历史书籍,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以鲁国为中心记载历史事实,尊奉周王朝为正统,强调“王正则明”,反对僭越,褒善贬恶,主张“春秋大一统”。《春秋》的书法,注重“微言大义”,寓褒贬于文字之中。如《春秋》中对齐桓公的评价是:“齐桓,实始平周室。”又如,《春秋》中对宋襄公的评价是:“宋襄,于是乎不亡。”《春秋》的这种书法,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杜甫通过《春秋》的学习,对当时一些重要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