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起天末,何物动人愁。
一室关河暮,三年草木秋。
高文谁吊屈,晚节漫依刘。
独怪瀼西叟,巴江得久留。
【注释】
凉风:秋风。天末、关河:指边远地区。何物动人愁:用什么触动人的心?“何物”即什么,“动”是“触动”的意思。
一室:一个人。关河:指边疆。暮:黄昏。三(shān)年:三年的光景。高文:高妙的文章或才学。吊屈:屈原曾投江自尽。刘:指刘向。晚节:晚年。漫依:徒然依附。独怪:奇怪。瀼西叟:指杜甫的友人严武,他在巴州作官时与杜甫有交往。巴江:指长江。久留:久居不归。
【译文】
秋日,我怀想自己的处境,想到那高妙文章的屈原和晚年依附刘向的人,我不禁感到悲哀!
我一个人独处在边疆,已经三年了,草木开始凋零了。
高文谁吊屈:屈原投江自尽,我怎能不为他的遭遇而悲伤呢?晚节漫依刘:刘向在晚年也曾经依附过别人,我却不能效仿他。
奇怪的是,我在瀼西的老朋友严武,竟然能长久地留在巴州。
【赏析】
这首诗是公元759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杜甫流寓夔州(今四川奉节县)时所作的。当时安史之乱虽然已平,但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杜甫因对朝政多有不满,加之生活困窘,心情郁愤,所以写下了这首《秋日书怀》诗。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首联“凉风起天末,何物动人愁?”点出了季节和天气,渲染出一种凄寒的气氛,使读者仿佛看到诗人伫立在秋风萧瑟的天幕下,面对苍茫的远山,沉思着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凉风”二字,既是眼前景象的真实写照,又暗寓作者内心的感受;既写出了时令特征,又引出下文“何物动人愁”的问题。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何物”一词来引起读者的思考。“何物”一词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既可以是眼前的景物,也可以是某种感情,或者是某种思想。诗人之所以要这样设问,正是为了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思考。这一联中,“凉风”和“何物”都是引发思考的线索,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呼应的。因此,这两句诗不仅在艺术上是浑然而成,而且在意义上是紧密相关。
颔联“一室关河暮,三年草木秋。”紧承首联而来,进一步描写了自己身处异乡的情景。“关河”、“一室”,说明诗人身在何处;“暮”字,则点明了时间是在傍晚。“三年”二字,表明了诗人在异乡已经度过的岁月。“草木秋”一句,既是对前一句“关河”的具体描写,又是对后一句“一室”的具体补充。在这里,诗人把个人的处境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颈联“高文谁吊屈,晚节漫依刘?”是说屈原投江自尽,我怎么能不为他的遭遇而悲伤呢?“高文”二字,既是指屈原的《离骚》,又是指其作品的高妙。《楚辞·九歌·湘君》中有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屈原投江而死,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桩悲惨的故事。诗人通过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屈原遭遇的同情和哀悼。“晚节漫依刘”是说自己晚年依附权贵,没有像刘向那样建功立业。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6年),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作家,著有《七略》、《别录》、《新序》。刘向为汉元帝、成帝时官员,曾参与编定《楚辞》,对《楚辞》的整理很有贡献。后来刘向因为依附外戚王氏家族而被腰斩,死得十分惨痛。诗人借用这一典故,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当时权贵们的不满,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身处境的无奈。
尾联“独怪瀼西叟,巴江得久留。”“独怪”二字,既表现了诗人对瀼西老人的敬佩之情,又透露出诗人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感慨。“巴江”,指南面的巴陵江水。杜甫曾在瀼西居住过一段时间,瀼水之滨的景色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这里的“久留”二字,既是指瀼西老人在夔州的居住时间很长,也是指他自己在夔州的时间也很长,可以说是同甘共苦。诗人通过这一细节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个人处境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同时,诗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也是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