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登甘棠埭,所向殊未平。
舟行污池中,顿失江湖青。
蛙声乱僧呗,鸱吻赫市甍。
意同伯喈死,苟与卫士倾。
开池种白莲,垒石拟三生。
犹淹南斗墟,终远北斗城。
设我紫藕供,报之白茅烹。
三年猿鹤友,万里秦梵行。
秋风陇首至,落日淮南明。
寄言怀土士,慎勿慕官荣。
【注释】:
- 甘棠埭:地名,在今安徽当涂县。2. 江湖青:指清波荡漾的江湖。3. 伯喈:《后汉书》卷五十六记载:祢衡字正平,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年间被曹操征辟为司空军祭酒,后因不满曹操而遭杀害。4. 鸱吻:古代建筑屋檐上的装饰物,形如鸱鸟的头和颈,用来压住瓦片,防止其飞散。5. 三生:佛家用语,指前生、今生、来世。6. 紫藕供:指用紫色的藕做成的食物,供品。7. 白茅烹:指以白茅草做的菜做的食物。8. 猿鹤友:猿和鹤都是长寿的象征,此处指与猿鹤为伴。9. 梵行:佛教徒的行走。10. 秋风陇首:指秋天的风从陇头刮过。11. 淮南明:指日落时淮南山的光辉。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九月,诗人孙觉与友人游甘棠埭,登临召伯台,题诗留念。此诗为酬答之作,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
全诗共八句,每四句为一句,分为两节。第一节写诗人登上甘棠埭时的所见所感;第二节写诗人登览召伯台时所思所想。
第一小节“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交代了诗歌的主题。诗人孙觉与朋友游甘棠埭,登上了召伯台,题写了诗句。召伯台位于甘棠埭附近,是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周鲂任丹杨太守时所筑。相传周鲂曾在此与吴王孙皓相会,并劝谏他不要听信谗言,以免造成国家大乱。后来孙皓果然听信谗言,杀了周鲂。召伯是古时贤士的名字,这里指代召伯台。
第二小节则是诗人登览召伯台时的思想情感。诗人登上招伯台之后,首先看到“所向殊未平”,表示自己的志向并未实现,内心感到十分不平。接着,又听到蛙声乱扰僧呗,看到鸱吻在市甍上熠熠生辉。诗人通过这些描写,表达了他对现实社会黑暗的愤怒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诗人又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诗人认为,如果自己能够像伯喈一样,即使死而无憾,也愿意像卫士一样,为国家尽忠报国的话,那么他也就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了。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他只能选择隐居生活,过着清静自在的生活。
诗人又描绘了自己在召伯台上开池种白莲,垒石拟三生的景象。这些景物都象征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同时,这也表明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盼。
诗人又描绘了自己在南斗墟、北斗城的路途中的情景。他想象着如果自己能够像紫藕那样供人食用,那么人们也会以白茅草做的菜肴来奉祀他,这是多么荣耀的事情啊。同时,这也表明了诗人对名利的追求和对世俗社会的不屑一顾。
这首诗通过对召伯台的描绘和对自身经历的叙述,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以及对名利的不屑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