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全盛时,人物自都雅。
更得幽并儿,豪气阴相假。
生求赵王剑,千金不论价。
力购燕国姝,临高起亭榭。
使酒丛台上,夜猎西陵下。
闻说五陵儿,臂鹰驰犬马。

【注释】

邯郸少年:指战国时期赵国的贵族子弟。全盛时:赵国鼎盛时期。人物自都雅:人物风度高雅。幽并儿:指燕赵地区的青年士人。豪气阴相假:豪侠之气暗中相互借重。生求赵王剑,千金不论价:想得到一把赵王(嬴政)宝剑,愿意用千金买。力购燕国姝:强力购买燕国美女。临高起亭榭:登高筑起亭台楼阁。使酒丛台上,夜猎西陵下:在丛台上饮酒作乐,夜间到西陵去打猎。闻说五陵儿,臂鹰驰犬马:听说那些贵族子弟们,擅长射箭,骑上好马,奔驰追逐猎物。

【译文】

战国时期赵国鼎盛的时候,贵族子弟的风度十分高雅。他们结交了一些燕赵地区的青年士人,豪侠之气暗中相互借重。有的想得到一把赵王的宝剑,愿意用千金买。有的强力购买燕国美女,登高筑起亭台楼阁。有的在丛台上饮酒作乐,夜间到西陵去打猎。听说那些贵族子弟们,擅长射箭,骑上好马,奔驰追逐猎物。

【赏析1】

这首诗是李白对战国时代“游侠”生活的追忆和赞美诗篇。诗中描写了战国时代邯郸、燕赵地区游侠们的豪放不羁的气概。诗中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通过写游侠与贵族子弟的不同之处,突出游侠豪放的性格特征。同时,诗人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如“生求赵王剑,千金不论价”以及“闻说五陵儿,臂鹰驰犬马”。这些夸张的手法使得诗中的游侠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赏析2】

《邯郸少年行》是一首咏怀古迹的七绝,它以豪迈的笔调,热情赞颂战国时代燕赵地区游侠豪士的风概。全诗四句八韵,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生动,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诗一开篇即点明时间背景。战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都是从年轻时开始崭露头角的。《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荆轲游于邯郸,鲁勾践适楚,穷困不胜愤,去歌呼,为变歌。”这里的“游于邯郸”,就是诗人所说的“邯郸全盛时”。这个“全盛”二字,既概括了过去,又预示着未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物自都雅”,是说当时燕赵一带的人物,不仅才情出众,而且举止不俗。这一句既是承上文“人物自都雅”而来,又自然过渡到下文所要描写的游侠豪士们了。

“更得幽并儿”,紧承“人物自都雅”。战国时燕赵之地的游侠豪杰很多,这里特指那里的青年一代。“幽并儿”是指河北幽州、并州的青年士人。他们生活在战国时代,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又受着游侠风气的影响,所以豪气干云,敢于扶危济困,仗义疏财。

“豪气阴相假”,是说这种游侠豪士们,虽然性格狂放不羁,但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由于他们的“豪气”得到了其他豪士的支持和借重的结果。这就进一步说明了他们的“豪气”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同周围的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生求赵王剑”,紧承“豪气阴相假”。“赵王”指的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项羽。他曾经在钜鹿之战中打败了秦军主力,威震天下。因此,他的剑就成了人们争相争夺的宝物。“千金”是说价格很高,甚至不惜以千金为代价。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有些游侠豪士们,为了追求正义事业的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包括金钱在内。这就把游侠豪士们的崇高精神和高尚情操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力购燕国姝”,紧承“生求赵王剑”。这里的“燕国姝”指的是燕国的女子。她们不仅长得美丽动人,而且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力购”是说有人极力想买来献给主人。这里的“力”字有双关的意思,一方面指力气大,另一方面也指财力雄厚。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有些人为了追求个人的享乐或显示自己的阔绰,不惜用千金买来美女。这就把一些游侠豪士们追求享乐、挥金如土的特点表现出来了。

“临高起亭榭”,紧承“力购燕国姝”。“临高”是指登上高处。“亭榭”是指亭子和楼台。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有的人为了在宴饮游乐中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不惜在高楼大厦上建起亭台楼阁。这就把一些游侠豪士们骄奢淫逸、挥霍无度的特点表现了出来。

“使酒丛台上,夜猎西陵下”,紧承“临高起亭榭”。“使酒”是指喝醉酒后任性妄为,胡言乱语。“丛台”是古代的一个台名,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北郊。“西陵”是指一处风景优美的山间平川。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有的人醉心于声色犬马之娱,白天酗酒狂欢,夜晚则到西陵去打野味。这就把一些游侠豪士们荒淫无耻、放荡不羁的特点表现了出来。

“闻说五陵儿”,紧承“使酒丛台上”。这里的“五陵儿”指的是京城长安附近的五个贵族子弟的后代。他们是社会上的上层人物,过着优裕的生活,但却缺乏社会责任感。“臂鹰”“驰犬马”,表明他们善于骑马射箭,爱好打猎游戏。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这些人虽然也有武艺超群的人,但他们并不以此为荣,反而以此为耻,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生活太不光彩了。这就把一些游侠豪士们鄙弃功名利禄、鄙视封建士大夫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了。

最后二句:“臂鹰驰犬马,年少正纵横。”意思是说,那些贵族子弟们虽然年纪轻轻,但却很狂妄放肆,到处横行霸道。这里用了两个典故:“臂鹰”指的是晋代石勒的故事;“驰犬马”则是指春秋时期齐国大夫管仲的故事。这两个典故都是用来讽刺那些贵族子弟们的。这两个典故在诗歌中被反复使用,说明诗人对这些贵族子弟们的蔑视已经到了极点,表现出他对贵族子弟们的强烈的反感情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