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碑无古迹,丹碧覆嵯峨。
塔向城中共,山从寺右多。
疏松小溪路,远溇太湖波。
何锴书堂在,犹嫌隔翠萝。

【解析】

此诗首联点题,道场山是有名的道场山,诗人却找不到碑记。颔联写山上的塔楼和寺宇,都是从城中来的。颈联写道场山的环境,山多路窄,溪水长流,远看湖上波光粼粼,近看疏松小溪,山势崎岖。尾联写道场山的风光,道场山的风景秀丽,但书堂却设在山的后面,好像被翠绿的藤萝隔开了,使人感到遗憾。

【答案】

①访碑无古迹:在道场山寻访道场山的碑碣,没有发现有记载的地方。②丹碧覆嵯峨:道场山上岩石覆盖着丹红色,非常美丽。③塔向城共:道场山的佛塔从城中的佛塔中飞来。④山从寺右多:道场山的山势从寺右伸展过来。⑤疏松小溪路:道场山的小路两旁都是疏松的草木。⑥远溇太湖波:道场山远处看像太湖的波涛。⑦何锴书堂在:道场山下有一个何锴的书堂。⑧犹嫌隔翠萝:道场山的风景很美,但书堂却建在山后,好像被翠绿的藤萝隔断了一样。赏析:这首诗描写道场山,先从山的高度说起,“访碑无古迹”,意谓道场山虽然名闻遐迩,可是没有找到过有关它的碑记。这是由于山高的缘故吧?“丹碧覆嵯峨”,用“丹碧”形容山色,以浓重的色彩写出了山的高峻。“嵯峨”形容山势,突出山势的险峻,给人以雄奇、挺拔的印象。“塔向城中共,山从寺右多”,这是对道场山地理位置的具体描绘。山之南有佛寺一座,而道场山的佛塔又建于寺的旁边,说明道场山与寺庙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既写了道场山的特点,也暗含了它与寺庙之间的内在联系。“疏松小溪路,远溇太湖波”,这是对道场山自然景观的描绘。道场山的山路两旁疏疏落落的长满了青草;山间流淌的小溪曲折蜿蜒,清澈见底,远远望去,太湖的水波荡漾,景色迷人。这几句诗通过对山、路、溪、海的描述,勾画出了一幅优美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何锴书堂在,犹嫌隔翠萝”,最后一句是诗人对道场山风景的赞颂。道场山风光秀美,但诗人仍嫌它与书堂之间的距离太远。这既是诗人对书堂美景的向往,也是诗人对道场山美景的一种留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