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云踏月登茅岭,一阵西风吹客衣。松俨立兮如伏,山周回兮若帏。
竹泉清可鉴,苔石坐忘归。鹤唳空霭,猿啼翠微。白露下,碧烟飞。
适意,忘机。歔,欷。

【注释】

  1. 穿云踏月登茅岭: 穿过云层,踏着月光,登上茅岭。
  2. 一阵西风吹客衣: 一阵西风袭来,吹拂着衣服。
  3. 松俨立兮如伏:松树直立,犹如被伏压在地上。
  4. 山周回兮若帏:山环绕曲折,像帐幔一样。
  5. 竹泉清可鉴: 竹泉清澈,可以照见自己的容貌。
  6. 苔石坐忘归: 坐在苔藓覆盖的石头上忘记了归家。
  7. 鹤唳空霭: 鹤鸣声在空旷的云雾中回荡。
  8. 猿啼翠微: 猿猴的叫声在翠绿的山峦中传出。
  9. 白露下,碧烟飞:白色的露水落下,绿色的烟雾升腾。
  10. 适意,忘机:心情舒畅,忘记世俗的欲望。
  11. 歔(xū),欷:叹息声。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内心感受的诗。诗人通过描写穿行于山林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宁静,同时也表达了内心的平静和超脱尘世的愿望。

第一句“穿云踏月登茅岭”,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行走于茅岭之上,穿越云层,踏着月光的场景。这里的“穿云”暗示天空的高远,而“踏月”则增添了夜晚的神秘感和浪漫气息。

第二句“一阵西风吹客衣”,则是诗人在行进过程中,感受到了西风的吹拂,这可能意味着天气的变化或者是旅途中的辛苦。同时,“客衣”一词也反映了诗人在外游历的状态,可能是一名旅人或者文人,身处异地却心怀故土。

第三、四句“松俨立兮如伏,山周回兮若帏”,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山峦和松树的形象。松树枝条直挺,如同被压制一般,给人一种坚韧不屈的感觉;山峦则环抱四周,宛如一幅精美的帷幔。这种描述既展现了山峦的雄伟,又表现了松树的柔美,形成了动静结合的画面。

接下来的“竹泉清可鉴,苔石坐忘归”,则是对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描绘。竹泉的清澈透明,让人联想到心灵的纯净;而坐在苔藓覆盖的石头上,仿佛忘却了世间的喧嚣,回归到了一种静谧的状态。

最后两句“鹤唳空霭,猿啼翠微”,则通过声音和色彩的描绘,营造出了一种幽静而又生动的自然氛围。鹤鸣声在空旷的雾气中回荡,猿猴的叫声在青山翠竹之间传出,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动感和生命力。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超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