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鸣钟门夜扃,风檐送雨入疏棂。
老僧坐睡依深壁,童子持经守暗灯。
千里尘埃长旅泊,五年忧患困侵凌。
谁知避世天然子,一见禅翁便服膺。

宿泗州戒坛院

楼上鸣钟门夜扃,风檐送雨入疏棂。

老僧坐睡依深壁,童子持经守暗灯。

千里尘埃长旅泊,五年忧患困侵凌。

谁知避世天然子,一见禅翁便服膺。

注释:

宿泗州戒坛院:在宿州(今安徽宿县)的戒坛寺过夜。宿州,即今安徽宿县。戒坛:指佛教寺庙中举行戒律修行的地方。宿州戒坛寺,建于唐代,是著名的佛教圣地。

  1. 上二句写戒坛寺内景致。
    楼上鸣钟门夜扃:戒坛寺内有一座楼阁,夜晚关闭大门,敲钟报时。
    风檐送雨入疏棂:风吹着檐边,雨水顺着窗棂滴落。
    老僧坐睡依深壁:一位年迈的老僧坐在墙壁旁边打盹儿。
  2. 下四句写宿州戒坛寺外景致。
  3. 五、六句写诗人自己的心情和遭遇。
  4. 七、八句写诗人对僧人的仰慕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在宿州戒坛寺留宿时所创作的。全诗通过描写戒坛寺内外景致和自己的心情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敬仰之情。
    首句描述了戒坛寺内的夜景,“楼上鸣钟门夜扃”,夜晚敲响的钟声回荡在寂静的寺院之中,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接着,诗人描绘了戒坛寺内的景致,“风檐送雨入疏棂”,风吹拂着屋檐,雨水顺着窗棂滴落,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颔联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戒坛寺内的景致。“老僧坐睡依深壁,童子持经守暗灯”,年迈的老僧依偎在墙壁旁打盹儿,而童子则拿着经书守护着昏黄的灯光。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老僧和童子的形象,展现了他们生活的简朴与宁静。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依然坚守佛法的决心。
    颈联两句则转向了诗人自己的情感世界。“千里尘埃长旅泊,五年忧患困侵凌”,诗人在外漂泊多年,历经坎坷,心中充满了忧虑与不安。这里,诗人用“千里尘”、“五载忧”来形容自己在外漂泊的经历,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尾联两句则是对戒坛寺僧人的赞叹之情。“谁知避世天然子,一见禅翁便服膺”,诗人感叹那些能够超脱世俗纷扰、追求真理的僧人才是真正的“天然之子”。而当他看到禅师时,便立刻被其高尚的品德所折服。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佛法和僧人的深深敬仰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戒坛寺内外景致的描绘和诗人内心感受的表达,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夜晚图景。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佛法和僧人的深深敬仰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