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过三伏暑初归,风景谁知遽惨悽。
短日旅愁消美酒,五更乡梦托晨鸡。
江天水冷鱼龙蛰,野泽风多鸿雁稀。
尘箧敝貂犹得在,过冬偶免叹无衣。
【注释】
八月六日:指农历七月十六日,为一年中最后一天。西风极凉如十月间:形容天气十分寒冷。过三伏:经过夏天的三个炎热时期后,暑气已归。风景谁知遽惨悽:不知景色如何,令人突然感到凄凉。短日旅愁消美酒:在短暂的日子里借饮酒驱愁解闷。五更乡梦托晨鸡:梦中回到家乡,听到五更的鸡叫声。江天水冷鱼龙蛰,野泽风多鸿雁稀:江天水冷,鱼儿、龙蛇蛰伏不动;野泽大风,大雁稀少。尘箧敝貂犹得在,过冬偶免叹无衣:尘封的箱子里放着破貂皮,勉强可以御寒,但到了冬天还是担心没有衣服穿。
【赏析】
《初过三伏暑初归,风景谁知遽惨悽。短日旅愁消美酒,五更乡梦托晨鸡》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
“初过三伏暑初归,风景谁知遽惨悽”二句,首联写景。“初过”,说明时间尚长;“始归”,则见景物萧瑟。时值盛夏,烈日当空,暑气蒸人,然而此时正值三伏,天气酷热,故称“暑初归”。而此时却忽然“风景谁知遽惨悽”,这是由于天气骤变的缘故。这两句是说:人们还来不及适应这种变化,忽然之间,就感到了一阵凄凉的寒意。
“短日旅愁消美酒,五更乡梦托晨鸡。”第二联,承上启下,写诗人借酒浇愁,以酒代月,借酒浇愁。“短日旅愁消美酒”,说明作者借酒浇愁。“五更乡梦托晨鸡”,说明作者借助梦境来排遣乡愁。
“江天水冷鱼龙蛰,野泽风多鸿雁稀”,第三联描写自然景物,渲染气氛。“江天水冷鱼龙蛰”,江面宽阔,水天一色,水面结冰,鱼龙都潜伏到深水中去了。而“野泽风多鸿雁稀”,则说明野泽之地,大风凛冽,连鸿雁都很少飞来了。
“尘箧敝貂犹得在,过冬偶免叹无衣”,第四联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尘箧敝貂”,典出《左传·昭公十五年》:“郑子产使印段如晋师,次于清原。郑国以班旗子为介,曰:‘请救王!’对曰:‘亡,非所求也;侨若为惠王取之,王则何求?若班在,诸侯莫敢宁王。’”杜预注:“今俗云:尘箱敝裘。谓贫贱不任用者。”杜牧《张好好诗》:“钿筝金雁尘匣闲,曲阑深处音阶断。”此处“尘箧敝貂”与上文“江天水冷鱼龙蛰”相对照,说明处境的艰辛。“过冬偶免叹无衣”表明他虽然暂时免除饥寒之苦,但还是不免感叹无衣可穿。
这首诗写诗人安史之乱平定后回京途中的所见所感。全诗写得浑朴沉挚,意境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