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危蹑石梯,已觉毛骨异。
玄龛剖山腹,六月霜雪至。
佛台磨青瑶,绀滑不留水。
巍巍数天人,苍玉刻冠佩。
老僧拂高崖,上有昔人字。
国都已萧瑟,山泽隐遗事。
西轩俯空阔,昼夜纳苍翠。
卜筑莫后时,林中有馀地。
【注释】
上皇,即玄宗。龛:石刻佛像的底座。玄龛:指佛塔。青瑶:青玉。绀滑:青色光滑。
巍巍:高耸的样子。苍玉:青黑色的玉石。遗事:前代遗留下来的事迹。
卜筑:筑巢。这里比喻建居。林中:山林之中。
【赏析】
《上皇龛》是一首咏史抒怀诗,作者通过描写唐玄宗(712—756年)在马嵬坡赐死杨贵妃的历史事实,抒发了对唐朝灭亡的无限感慨和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全诗八句,每一句都写景叙事抒情,但有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升危蹑石梯,已觉毛骨异”。诗人登上险峻的山路石梯,感到全身毛发和骨头都变了样似的。“已觉”二字,既点明“升危蹑石梯”,又引出下文。
“玄龛剖山腹,六月霜雪至”。“玄龛”指佛塔,“剖山腹”是说佛塔凿在山腹中,“六月霜雪至”是说佛塔上长满了霜雪,可见诗人所见之佛塔,是在盛夏时节,却有积雪,从而衬托出了佛塔的高耸入云、凌空独峙。这两句写佛塔的高大雄伟,也暗合着诗人当时的处境,诗人身在佛塔之中,而内心却如寒风凛冽,令人生畏,从而更见其内心的悲愤。
“佛台磨青瑶,绀滑不留水”。“佛台”指的是佛台上的佛像。“青瑶”是指佛教中的青绿色的宝石或珍珠之类,“绀滑”指宝石或珍珠的颜色深绿而光亮滑润。这两句写佛台上的佛像,是用青绿色宝石镶嵌而成,表面光滑明亮,光彩照人,给人一种清冷之感。诗人用“绀滑”来形容佛像,既写出了佛像的质地晶莹,又写出了佛台的华丽壮观。
“巍巍数天人,苍玉刻冠佩”。“巍巍”是形容人身材高大的意思。“天人”指的是仙人。“苍玉”是指苍翠的玉器。“冠佩”是指古代贵族的头饰和佩剑。这两句写佛台周围雕栏画壁,上面雕刻着各种仙人、仙女的雕像,这些雕像都是用苍绿色的玉石制成的,闪闪发光,显得格外美丽。
“老僧拂高崖,上有昔人字”。“老僧”是说僧人的年龄很大。“昔人”是指过去的人,可能是诗人自己或者是他所怀念的人。“字”是文字的意思。这两句写的是僧人在高高的悬崖上行走时,看到上面有古人留下的字迹。这两句既交代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又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的人和事物的思念之情。
“国都已萧瑟,山泽隐遗事”。“国都”是说国家的城市,“萧瑟”是形容萧条冷落的意思。这两句写诗人所看到的景象,是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使人感到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困苦。
“西轩俯空阔,昼夜纳苍翠”。“西轩”是指西边的窗户,“空阔”是说空间空旷广阔的意思。“纳”是接受的意思。这两句写的是诗人站在西轩窗前,可以看到外面的天空是多么的辽阔无际啊,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能接受到大自然送来的美丽景色。这里的“纳”是动词,表示“接受”的意思。
“卜筑莫后时,林中余余地。”“卜筑”是说盖房子的意思,“林中”是指树林里。“余余地”是说还有剩余的土地。这两句写的是诗人看到周围的树木郁郁葱葱、枝叶茂盛,而自己的房屋还没有盖好,所以感到有些遗憾。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于环境的熟悉和热爱,又表现出诗人对于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译文】
攀登危崖登石梯,全身毛发骨骼都变了样;
玄龛凿在山腹中,六月的霜雪落满山;
佛台琢磨青瑶玉,颜色青亮不沾水;
巍峨高耸入云霄,玉石雕刻冠佩留;
老僧在高崖上行走,上面有前人的字迹;
国都如今多萧条,山泽中隐藏往事;
西轩俯视空阔处,昼夜能享受苍翠美景;
建房不要等太迟,林中有多余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