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势世所重,桓温役孟嘉。
桓公自人雄,为下未足嗟。
颇怪蔡中郎,为董受疵瑕。
因之以取死,曾不念汉家。
士固感知己,尚安知其他。
搜牢则可诛,好邕自其佳。

【注释】

桓温:东晋初年的名将。役:使役。孟嘉:字季重,会稽上虞人。蔡邕:东汉末年的大文学家、大音乐家,官至司徒。《后汉书·蔡邕传》称他“少负不羁之才”,“性轻躁”。董:指董昭。刘裕篡晋后,封为琅笽王,曾召蔡邕入王府任祭酒。死:指被杀。汉家:指汉朝。感知己:感激知遇之恩。其他:其他的人,这里指非自己赏识的人。搜牢则可诛:指董昭的死,因他曾经在刘裕府中任参军,后来被刘裕召回朝廷,任侍御史,与刘毅共掌朝政,因事触怒刘裕。好邕自其佳:指王羲之的死,因王羲之于刘裕篡晋后,曾为刘裕手下的右军将军,后隐居于会稽山阴,过着隐士生活,被刘裕逼得无奈而自杀。

【赏析】

《和殷浩谢病表》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四句写桓温、孟嘉、董昭和王羲之的遭遇,后三句写诗人对此事的看法。

诗的开头两句说:“权势世所重,桓温役孟嘉。”这是说世人都看重权势,而桓温却利用孟嘉,让孟嘉替他出力。“权”是指权势,“势”也是权势的省词。“世所重”、“役”都是动词,表示动作。“孟嘉”,见《晋书·王坦之传》,孟嘉是三国时吴人,有清才,曾任广武将军,因拒绝曹操劝降,而被杀害。“役”,使役的意思。“孟嘉”二字说明他是为人作力的。“为下未足嗟”中的“下”是低微的意思,“为”是做的意思。“下”在这里指的是地位低微的人,“足”是足够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作为地位低微的人来说,没有值得不值得惋惜的。这一句是全诗的总纲,下面几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写的。

接下来三句写桓温的为人处世:“颇怪蔡中郎,为董受疵瑕。”“颇怪”就是觉得奇怪的意思,“受”是遭受的意思。“疵瑕”是缺点或毛病的意思。“蔡中郎”是指东汉末年的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董”指董仲舒,汉代大儒学家,官至博士。“受”是遭受的意思。“瑕”是污点的意思。“疵瑕”即污点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很奇怪蔡邕,竟在董仲舒身上发现了污点。这里的“疵瑕”是指董仲舒的人品,不是他的学问。这一句是第一层意思,下面还有第二层意思。

第三句:“因之以取死,曾不念汉家。”意思是说,董仲舒因此而死。“因之”就是由于……的缘故,“取死”就是死亡的意思。“曾”是竟然的意思。“汉家”是汉朝的代称,这一句的意思是说,竟然连汉朝都不念,只顾自己的性命。这一句是第二层意思。

第四句:“士固感知己,尚安知其他!”意思是说,一般的人固然是感激知己之恩的。“感知己”指得到知己的赏识和重用。但“尚”还是指一般。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一般的人们又怎么知道其他的事情呢?“安”是岂的意思。这一句是说,一般的人又怎能知道别的事情呢!这一句是第三层意思。

最后三句:诗的最后一句:“搜牢则可诛,好邕自其佳。”意思是说:如果像董昭那样搜捕贤人,就可以杀掉他;如果像王羲之那样喜好贤人,那他就是很优秀的。“搜牢”是搜查的意思,“好邕”是喜爱王羲之的意思。“自其佳”就是从他那里看出了优点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如果像董昭那样搜捕贤人,就可以杀掉他;如果像王羲之那样喜好贤人,那他就是很优秀的。这两句是全诗的收束,也是全篇的总结。

这首诗是一篇政治性的议论文,通过叙述历史事实,表明诗人对于当时一些统治者的骄奢淫逸的行径的不满态度,以及对于那些受到迫害的贤人的同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