隙地秋日晓,寂无邻里音。
惟有草根虫,风前咽复吟。
悲歌者谁子,徂年惊苦心。
青灯夜斋静,微温生薄衾。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赏析诗句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首先要求学生必须理解诗中的内容、情感等,然后才能结合具体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鉴赏诗歌时要注意:1.看手法;2.看内容和情感;3.看语言;4.看形式。此题是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情感,然后结合具体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
“隙地秋日晓,寂无邻里音”,首句写秋天,以“晓”字点明时间,以“寂无邻里音”渲染一种清冷的氛围。“隙地”,即空隙之地,意谓僻静的空地或荒废的地方;“秋日”指秋天的早晨;“晓”,天刚亮的时候;“寂无邻里音”意为寂静得连邻居的声音也没有。这两句诗写出了作者孤独凄凉的处境。
“惟有草根虫,风前咽复吟。”颔联写秋风中的草虫,写出了作者在秋日的凄寒之中的孤独处境。“惟”表示只,“有”表示存在;“草根虫”指草根上的蟋蟀;“咽复吟”指蟋蟀鸣唱不已。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在秋风中听到蟋蟀的叫声而感到孤独凄凉的处境。
“悲歌者谁子,徂年惊苦心。”颈联写诗人听到蟋蟀的叫声而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作者对世事的感慨。“徂年”指过去的时间。“惊”是惊骇的意思;“苦心”指困苦的心。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听到蟋蟀的叫声而感到孤独凄凉的处境,同时表达了自己对世事的感慨。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听到蟋蟀叫声而产生的联想,由蟋蟀的叫声引发出对身世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身世的感伤,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慨叹。
“青灯夜斋静,微温生薄衾。”尾联写诗人夜深人静之时读书,用“青灯”、“微温”等词语描写了诗人读书的情景。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夜深人静之时读书,表现了诗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答案】
(1)隙地秋日晓,寂无邻里音。“隙地”,指僻静的空地或荒废的地方。“秋日”指秋天的早晨。
译文:
空旷的空地上,秋天的清晨,没有一点儿声音,只有蟋蟀的鸣叫。
(2)惟有草根虫,风前咽复吟。“惟”表示只,“有”表示存在;“草根虫”指草根上的蟋蟀;“咽复吟”指蟋蟀鸣唱不已。
译文:
只有草丛里的蟋蟀声声啼叫,它们在风中呜咽着吟唱不停。
(3)悲歌者谁子,徂年惊苦心。“悲歌者”指那些悲歌的人。“徂年”指过去的时间。“惊”是惊骇的意思;“苦心”指困苦的心。
译文:
听那悲歌的人是谁啊?他感叹时光荏苒,心中十分痛苦。
(4)青灯夜斋静,微温生薄衾。“青灯”指油灯,这里指油灯发出的幽暗的光;“微温”指微暖的温度,“生”是产生的意思。
译文:
深夜,一盏昏黄的油灯发出微弱的光芒,给书房增添了一份温馨的气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抒怀之作。开头两联写景抒情,借秋日的蟋蟀之鸣来表现诗人的孤寂与哀愁,为后文作铺垫。三联写蟋蟀声声哀鸣勾起了诗人的无限感怀,抒发了诗人悲怆的情感,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四联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深夜苦读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勤学苦练、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意境深远,感情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