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不知文,尝闻于达者。
文以意为车,意以文为马。
理强意乃胜,气盛文如驾。
理惟当即止,妄说即虚假。
气如决江河,势盛乃倾泻。
文莫如六经,此道亦不舍。
但于文最高,窥不见隙罅。
故令后世儒,其能及者寡。
文章古亦众,其道则一也。
譬如张众乐,要以归之雅。
区区为对偶,此格最污下。
求之古无有,欲学固未暇。
君为时俊髦,我老安苟且。
聊献师所传,无以吾言野。
诗句翻译与赏析
第一句:我虽不知文,尝闻于达者。
译文:虽然我不懂文字,但曾从有见识的人那里听说过。
注释:达者 - 指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人。
第二句:文以意为车,意以文为马。
译文:文章就像车子由心意来驱动,而心意又是由文章来表现。
注释:文 - 这里指文章或文学作品。意 - 思想、观念。
第三句:理强意乃胜,气盛文如驾。
译文:当理性占据上风时,文章的表达就会更加突出;气势强劲时,文章就像驾驭在马车上一样流畅。
注释:理 - 这里指理性、逻辑。强 - 强大、有力。气 - 这里指气势、风格。盛 - 旺盛、强烈。
第四句:理惟当即止,妄说即虚假。
译文:只有当道理正确的时候,文章才能恰当地表达。任何无根据的说法都是虚假的。
注释:当 - 正当、适当。妄说 - 没有根据的、虚假的言论。
第五句:气如决江河,势盛乃倾泻。
译文:气势如同江河决堤一般,一旦气势旺盛就会毫无保留地倾泻出来。
注释:决 - 冲破。河 - 河流。江 - 大河。势 - 气势。盛 - 旺盛。
第六句:文莫如六经,此道亦不舍。
译文:六经是最好的文章范例,这是不可放弃的道理。
注释:莫 - 没有能超过。六经 - 指《诗经》、《尚书》(上经)、《周易》(下经)、《礼记》、《乐经》、《春秋》及《公羊传》和《毂梁传》。此道 - 此处的道理或原则。
第七句:但于文最高,窥不见隙罅。
译文:在文学方面达到最高境界的人,是看不到任何瑕疵的。
注释:最高 - 最优秀、最高标准。见 - 看见。隙罅 - 小缝隙、缺陷。
第八句:故令后世儒,其能及者寡。
译文:因此让后代的学者,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很少。
注释:故令 - 所以。后世儒 - 指后来的学者和文人。其 - 它(代指“后世儒”)。
第九句:文章古亦众,其道则一也。
译文:自古以来的文章很多,但它们遵循的是同一个道理。
注释:文章 - 指文学作品。众 - 众多、丰富多样。其道 - 此中的道理或方法。
第十句:譬如张众乐,要以归之雅。
译文:就像演奏众多乐器,最终都要回归到高雅的乐曲之中。
注释:张 - 展开、展示。众乐 - 多种乐器演奏的音乐。归之雅 - 归于优雅或高雅。
第十一句:区区为对偶,此格最污下。
译文:仅仅追求对仗工整的做法是最低级、最浅薄的。
注释:区区 - 微小、简陋的样子。对偶 - 指诗歌中常见的对仗结构,通常要求词语对称且意义相对。此格 - 这种技巧或方式。污下 - 低劣、粗俗。
第十二句:求之古无有,欲学固未暇。
译文:在古代文献中找不到这种技巧,因此学习和研究它也没有时间。
注释:求之 - 寻求、探求。古无有 - 古代文献中没有记载过这种技巧。欲学固未暇 - 想要学习已经来不及了。
第十三句:君为时俊髦,我老安苟且。
译文:您是当代的才俊之士,而我年岁已高,只能过着平庸的生活。
注释:时俊髦 - 当代的杰出人物。安苟且 - 安心做着平凡、不思进取的生活方式。
第十四章:聊献师所传,无以吾言野。
译文:只是把我学到的东西分享给你,希望不要过于粗鲁地批评我的言辞。
注释:聊 - 暂且、略表。师所传 - 老师传授的知识和经验。无以吾言野 - 请不要用过于直白或粗俗的方式来批评我的言辞。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文学创作和理解的深刻见解。诗中通过引用孔子的话,强调了理性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文章中过度使用对仗技巧可能导致的浅薄。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老年生活和年轻时代的才华横溢,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奈。最后一句则是诗人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他谦虚地表示自己的作品尚不足以达到真正的艺术高度,希望读者能够接受他的诚恳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