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园得武皇,引疾常避事。
佳哉意殊深,遗迹邈不嗣。
扬公漫投阁,不禁问奇字。
致身毁誉外,乃得免疑似。
【注释】
次韵子夷兄弟十首:次韵,即应和他人的诗作。文园,汉代司马相如的封地。引疾常避事,意思是司马相如常常因生病而避开朝廷政事。佳哉意殊深:赞美之意很深。遗迹邈不嗣,意思是他们的遗迹已经消失,无法继承。扬公,指扬雄。漫投阁,随意放在阁楼里。致身毁誉外,指的是自己虽然有毁谤之言,但最终却得到了免于嫌疑的机会。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之作。诗人对子夷兄弟的才华表示了高度的赞扬,对他们的遭遇也深表同情。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形式整齐划一,音节朗朗上口。
“文园得武皇,引疾常避事。佳哉意殊深,遗迹邈不嗣。”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辞赋家。他的作品《子虚赋》是汉赋的开山之作。司马相如曾因不满朝廷的专权行为,在汉武帝面前称病不去朝见。这里说“文园得武皇”,就是说司马相如得到过武帝的青睐,得到过武帝的提拔。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得意忘形,反而因避事而引疾。司马相如的这一行为,很值得我们学习。司马相如之所以能成就大事业,就在于他能明哲保身,不为名利所累。司马相如虽然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自恃功高,骄傲自满。相反,他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看清形势的变化,知道进退之道,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司马相如引疾避事的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扬公漫投阁,不禁问奇字。致身毁誉外,乃得免疑似。”扬雄,西汉著名学者,以文章见长,与司马相如并称为”文章两汉之伯”。《汉书.扬雄传》说他”为人简易佚荡,自制有逸材,仁而不忠”,”好古而不好今”。扬雄也曾因直言进谏得罪了皇上,被贬至成都做司马相如的宾客。在这里,诗人用扬雄来比喻子夷兄弟。扬雄虽然因直言进谏而被贬官,但他并未因此沉沦。他能够忍受委屈,不计较个人得失,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的主张,这种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扬雄虽然因为直言进谏而受到打击,但最终却得以保全。这正像诗人所说的那样:“致身毁誉外,乃得免疑似”。
这首诗通过对司马相如和扬雄两人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两位前辈的崇敬之情。诗人认为他们都有远大的眼光,能够看清事物的发展规律,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他们一样,做一个有远大眼光的人,做一个能够看清事物发展规律的人,做一个不会被外界诱惑所迷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