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从西来,百草随委弃。
如何中庭花,粲粲濯朝霁。
虽怀迟暮感,独秀亦云异。
炎凉各一时,岂必桃李贵。
迟功有暮祉,锐进或先退。
由来一气耳,琐屑何足计。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分析鉴赏的能力。
(1)本诗为诗人晚年所作,是其“晚节”之作。首二句写秋风吹来,百草凋零,中庭之花也随着飘落,以秋风、百草、中庭花作比喻,抒发自己年老多病的伤感情绪。三、四句点明主旨:即使有迟暮之感,但仍然能够独秀于群花之中,自有一种奇特之处。五、六句进一步阐发主题,指出人生贵贱荣衰各有一时之变,不必过于在意。七八句写功业的早晚,表明了作者不慕富贵、安贫守志的人生态度。末两句总结全文,强调一切皆由气运所决定,琐屑之事不足计较。
(2)“秋风”、“百草”、“中庭花”,都是秋天的景物;“西”“从”二字点明季节和方向;“百草随委弃”一句,写秋风扫尽落叶,百草凋零,而中庭之花则独自盛开。这既是实景,又有虚意,即通过秋风扫落叶与中庭之花独自盛放的对比,表现诗人虽已身逢晚境,仍能独善其身、保持清白的心态。“粲粲”,光彩鲜明的样子;“濯朝霁”,“濯”通“泽”,泽润,滋润;“朝霁”,清晨晴朗天气。两句是说,虽然秋风扫落了百花,使它们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但中庭之花却因沐浴着早晨的晴日而晶莹剔透,格外娇艳。这是实景。“迟暮感”,指作者年老体衰、时日无多的感慨;“独秀”,指在众人凋敝之时,自己依然能够傲然挺立,显示才华。两句是说,虽然自己年老体衰而感到迟暮,但却能像中庭之花一样傲然挺立在众花凋敝之后,自有一番不同凡响的风采。“炎凉”,比喻世态人情的变化;“各一时”,指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各有其兴盛与衰败的时机;“岂必桃李贵?”“桃李”喻指门生弟子、亲信等;“贵”指受重用、被器重。两句是说,世上的事物都有兴盛与衰落的时候,何必一定要等到自己受人重用、被器重的时候才去珍惜呢?“迟功有暮祉,锐进或先退。”两句是说,一个人的事业是否成功在于他的努力迟早,而不在其是否受到器重与否。“由来一气耳,琐屑何足计。”“由来”是向来的意思;“一气”,指气韵相通、相合之意;“琐屑”,琐碎细小;“计”,计较。两句是说,人的一生就像自然界的四时之气相互转换一样自然,何必要计较那些琐碎细微的小事呢?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前七律为一组,每首八句,共七组,分咏七种物象。后两首咏物诗写秋景,以“秋风”、“百草”起兴,以“中庭花”收结,前后照应。中间两联以秋风扫落百草比喻世事无常,暗示自己年事已高,又感叹时光飞逝,青春易逝。“迟暮感”一句,表达了自己的迟暮之情。最后两句以桃李喻门生弟子、亲信等,表达出自己对他们的关怀。后三组诗分别写春、夏、冬三种景象。前两首咏春,后三首写冬。前两首咏春,后三首咏冬。第一首咏春,描写春天景色的美丽。第二首咏夏,写夏日景色。第三首咏冬,以冬天为背景写出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