谓春正无情,乃发桃与李。
若真有知者,风恶折兰芷。
是非一无与,任物自生死。
德之固已愚,怨者亦岂理。
有圃畏不蕃,有田忧不美。
吾环堵萧然,于何生愠喜。
【注释】
谓:称。桃:桃花,春日开花,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人物。李:李花,春日开花,常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人物。
若:如果。真:真实。知者:懂得春天的人。风恶:恶劣的气候。折兰芷:摧残兰花和芷草,这里指恶劣的环境对植物的危害。
无与:不能与之。任物自生死:任由万物自然生长、死亡。
德之固已愚:道德本来就很愚昧。固:本来。
怨者亦岂理:怨恨的人又怎能讲得通呢?亦:也。
有圃畏不蕃:担心自己的园圃里没有茂盛的花草。有圃:拥有一个园圃。畏:害怕。蕃:旺盛,繁茂。
有田忧不美:担心自己的田产不够好,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有田:拥有一片田地。忧:担忧。美:美好,丰饶。
吾环堵萧然:我的房屋简陋,空空荡荡。环堵:环绕着的墙。萧然:寂寞空虚的样子。
于何生愠喜:在何处产生过恼怒和欣喜呢?于何:在哪里?愠喜:愤怒和喜悦。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诗人通过写春日美景,暗喻了人间的丑恶现象。全篇以春日景物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对现实政治腐败和社会黑暗的强烈不满。
首联“谓春正无情,乃发桃与李。”说:春天本是一个无情的季节,却开出了桃李之花。这里的“桃”和“李”是美好的意象,代表春天的美好;而“春”是无情的,因为春天要带来凋谢的秋天。这两句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的复杂心情。
第二联“若真有知者,风恶折兰芷。”说:如果真有一位理解春天的人,那么他会知道,在恶劣的气候下,兰芷等花草都会遭到破坏。这里的“风”是指自然的风雨,“兰芷”是指美丽的兰花和芷草。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残酷,以及诗人对这种残酷现象的不满。
第三联“是非一无与,任物自生死。”说:世间的是非黑白是无法与春天相提并论的。一切都由命运决定,任由万物自行其是,生死由命不由人。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世间纷争的厌倦,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第四联“德之固已愚,怨者亦岂理。”说:道德本来就很愚昧,抱怨的人又怎能讲得通呢?这里的“德”是指道德品质,“怨者”是指那些抱怨世界的人。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他认为道德品质低下的人才会对现实进行指责,而真正的智者应该懂得宽容和包容。
第五联“有圃畏不蕃,有田忧不美。”说:担心自己的园圃里没有茂盛的花草,担心自己的田产不够好,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这里的“圃”、“田”都是指个人所拥有的产业或者领地。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财富的忧虑和不安,他担忧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是否能够得到认可。
第六联“吾环堵萧然,于何生愠喜。”说:我的房屋简陋,空空荡荡,在何处会产生过恼怒和欣喜呢?这里的“环堵”、“愠喜”都是指个人的情感状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状况的不满和无奈,他感到自己的生活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值得欢喜的事情。
整首诗以春天为背景,通过对春日美景和人事变迁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