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儿无食偷邻桑,主人杀儿尸道傍。
母兄知儿死不直,行哭吞声空叹息。
生重于桑亦易明,何为以身邀所轻。
没身毫厘易其死,世上谁非窃桑子。
【注释】
饥儿:受饥饿的孩子。无食:没有食物。偷:偷偷地摘取。邻桑(sāng):邻居的桑树。主人杀儿尸道傍:主人将孩子杀死,尸体丢在了路边。母兄:指孩子的父母亲。死不直:认为死了不值得。行哭:在路上痛哭。吞声:强忍着悲痛的声音。生重于桑亦易明:生命比那桑叶还要重要。何为:为什么。以身邀所轻:用生命换取别人的轻视。没身:丧失生命。毫厘:微小。其死:指人丧命。世上:世间。谁非窃桑子:世间还有谁不是像这个小孩一样偷吃桑叶的呢?
【赏析】
诗是一首揭露社会黑暗和批判统治阶级残酷剥削人民生活的诗篇。诗人借一个小孩因偷摘邻家桑叶被主人杀掉的事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压迫和无情杀戮。
“饥儿无食偷邻桑”,诗人开宗明义,指出造成这起事件的根源。这是由于饥饿引起的,所以,诗人说“无食”。
“主人杀儿尸道傍”,写小孩偷摘邻居的桑叶,被主人发现后,将其杀死,并将尸体扔到路旁。这是事件的经过,诗人用一“偷”一“杀”二字,把偷摘与杀人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行为,巧妙地联系起来,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印象。
“母兄知儿死不直,行哭吞声空叹息”,写小孩的母亲和兄长知道小孩已经死了,但却不承认自己的儿子已经死去,而是在路上痛哭,并且强忍悲痛。这里诗人通过母亲和兄长的行为,进一步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生重于桑亦易明,何为以身邀所轻”,诗人运用反问的手法,提出疑问:“既然生命比那桑叶还要重要,为什么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别人的轻视呢?”这一问既表明了儿童无辜受害的惨状,又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强烈仇恨。
“没身毫厘易其死,世上谁非窃桑子。”诗人最后得出结论:连小生命都保不住的人,还有什么资格谈其他呢?诗人用“没身毫厘易其死”来说明儿童被害的惨痛程度;用“世上谁非窃桑子”来讽刺统治阶级的残暴行为。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节简单,却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它深刻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劳动者、残害人民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广大劳动者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