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如转首,复过此山头。
阅世兴衰异,伤时涕泪流。
嗟无补天手,岂有去乡愁。
渐觉山河异,凭高更少留。
【注释】
往年:往年。金州:今陕西铜川县,为女娲氏的陵墓所在地。檄:古代一种公文,用来征发军队。是时:那时。乱也:指国难。绍兴壬子:绍兴二十七年(1152)。挈(qiè)家避地:带着家人离开家乡,躲避战祸。三巴:今四川一带。椒:山名,在今四川彭县东。以望江汉:站在山上眺望江汉。自是:从这时起。
七年: 作者离开金州到三巴避难,又过此山时已是第七个寒暑。转首:一转眼,这里指七年的时间。复过:又经过。这两句意思是说,从金州到这里,时间已经过了七个年头。
阅世兴衰异: 经历了世态炎凉、世事变迁。伤时: 伤叹国家动荡不安,时代衰败。涕泪流: 眼泪鼻涕直流。
嗟无补天手: 可惜没有修补天空的手,比喻没有能力挽救国家于危亡之中。岂有去乡愁: 难道还会有远离家乡之愁?
渐觉山河异: 渐渐地发现国土变了样。凭高更少留: 站在高处更少停留。
【赏析】
这首词作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即公元1128年,当时作者因避乱而逃往蜀地,重游故地,感慨万端。全词抒发了作者对故土的怀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上片追忆往事。开头二句写作者于金州谒女娃祠,时值国家未乱。“昔”字点明时间,“仍”字表明事情的延续性,说明国家未乱,只是个人命运多舛而已。“绍”“壬”二字表明时日为绍兴二十七年(1152),正是国家处于动乱之时,所以“挈家避地”,离乡背井。“三巴”指四川一带,“椒”山指今四川彭县东的山名,“下登山”则是指山巅。“以望江汉”则是指山巅远眺大江。“自是故园悬隔矣”一句,承上启下,承接“挈家避地”而来,说明从金州到此,已过七载光阴,故园与自己之间已经相隔甚远。
下片感伤国运。“七年如转首”五句,感叹时光流逝,感慨人生易老。“阅世兴衰异”一句承上启下,说明从金州到此,目睹了国家的兴衰变化,从而产生感慨。“伤时”二字总括全篇,说明作者感慨的原因。“涕泪流”四字,直抒胸臆,表达出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
“嗟无补天手”一句承上启下,说明虽然作者有匡时救世的愿望,但无能为力。“岂有去乡愁”五字,承前启后,表明虽然作者有匡时救世的愿望,但无法实现,所以只有离乡别井的哀愁。“渐觉山河异”一句承上启下,表明从金州到这里,国土已非旧貌,所以产生异乡之感。最后两句承前启后,表明从金州到现在,已过七个寒暑,但仍然不能停步。“凭高更少留”一句承前启下,表明虽然已过七年,但仍不能停步,只能继续前行。
这首词通过对故地景物的描绘以及作者情感的变化来表现作者的爱国情怀。全词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富有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