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阁高低跨碧空,鳞鳞群树亚山风。
沧江东去流天外,秦岫西来绕汉中。
野旷自然伤远目,天高聊复送飞鸿。
登临不起河山念,今日中原有谢公。

【译文】

山寺高耸入云霄,楼阁参差跨碧空。群树鳞次栉比地排列着,似在山风中轻轻摇曳。

沧江向东奔流天际外,秦岭西来环绕汉中城。

旷野辽阔使人伤远望,仰望天空只有飞鸿送行。

登临高处不禁怀念家乡,如今中原有谢安这样的名相。

【注释】

刘待制:指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曾任中书令等职。中梁山:位于今河南洛阳市北,山上建有中梁寺。

鳞鳞:形容树木排列整齐密集的样子。亚:低垂或俯伏。山风:山中的风。

沧江:指黄河,这里泛指南北方的河流。天外:指天空之外。

聊:姑且、暂且的意思。

河山念:对家乡山川的思念之情。

中原:指中国中部地区,古代多用作对国家统治中心地区的称呼。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他曾任东晋扬州刺史、会稽内史,领淮陵太守。

赏析:

此诗写于元和十一年(816),当时刘禹锡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洛阳。诗人在登中梁山寺时,面对壮阔的景色,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全诗四联,意境开阔,气魄宏大,笔力雄健,是刘禹锡诗歌创作中的高峰之作。

第一联描绘了中梁山壮丽而雄伟的景象。“楼阁高低跨碧空”,写登上中梁山所见之景,其楼阁高低错落,参差地跨越在碧空中。诗人用“跨”字形象地写出了楼阁与蓝天之间的广阔空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一句既表现了中梁山的自然景观,又为全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鳞鳞群树亚山风”,描写了群树密布于山间,宛如一片片树林在山风中摇曳。这一句进一步突出了中梁山的壮观景象,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

第二联通过描绘沧江和秦岭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对远方的思念之情。“沧江东去流天外”,写长江水向东流去,仿佛要流到天涯之外。这一句既表达了长江的浩渺无垠,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秦岫西来绕汉中”,“秦岫”,指华山,它从西而来环绕在汉中城周围。这一句既描绘了华山的险峻壮丽,又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第三联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野旷自然伤远目,天高聊复送飞鸿”,野旷则令人产生对远方的思念,天空虽然高远,但也正好可以放飞心中的飞鸿。诗人以自然景物作为载体,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和对自由的追求。

第四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山川的思念之情。“登临不起河山念”,登高望远,却无法真正领略山河的美丽,只能徒增对家乡的思念。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又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惆怅。

尾联寄托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祝愿和期望。“今日中原有谢公”,今日的中原大地已经拥有了像谢安那样的杰出人物。这句既是对谢安的赞誉,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国运昌盛、人才辈出的期待和希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