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今日寒,细雨湿青嶂。
微江水渌波,大石牵舟上。
岸菊犹未芳,山木先后黄。
满滩圆石净,两岸鸣寒螀。
回舟暮色集,飒飒雨声急。
爱此云林幽,未信衣巾湿。
初为山水游,藉以驱离忧。
及此赏心尽,翻兹羁客愁。
来归向蓬茅,树黑风萧萧。
背壁青灯暗,山空夜寂寥。
诗句释义与赏析
第一联:西风今日寒,细雨湿青嶂。
- 注释:西风带着寒意,细雨打湿了青山的山岭。
- 赏析:这两句描绘了秋末冬初的天气,西风带来了刺骨的寒意,而细雨则使青山更加苍翠欲滴。这里的“寒”字和“湿”字,不仅形容了天气的寒冷和雨水的湿润,还通过对比手法,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动态感。
第二联:微江水渌波,大石牵舟上。
- 注释:轻轻的水波映照出绿色的江面,大石头牵引着小船前行。
- 赏析:这一联诗中,诗人通过对江水的细腻描绘,表现了秋天江面的宁静和美丽。同时,“微江水”和“渌波”两个词的使用,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使得整个场景显得格外和谐。
第三联:岸菊犹未芳,山木先后黄。
- 注释:岸边的菊花还未盛开,山上的树木已经开始泛黄。
- 赏析:这两句诗表达了一种时间流逝的感觉,从早到晚,景物的变化是如此迅速,让人不禁感叹时光飞逝。同时,诗人通过对菊花和树木的描写,传达了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美。
第四联:满滩圆石净,两岸鸣寒螀。
- 注释:河滩上的圆石十分洁净,两岸传来阵阵寒蝉的叫声。
- 赏析:这两句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清幽的山水画卷。圆石的“净”字和寒蝉的“鸣”字,都给人以静谧和孤独的感觉,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某种寂寞或期待。
第五联:回舟暮色集,飒飒雨声急。
- 注释:傍晚时分,回舟在暮色中缓缓聚集,风雨声急促地响起。
- 赏析:此句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景色和听觉感受,通过“暮色”、“回舟”和“飒飒雨声”,展现了一幅动与静相结合的画面,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在此刻的内心感受。
第六联:爱此云林幽,未信衣巾湿。
- 注释:喜爱这里山林的幽美,没想到衣服都被雨淋湿了。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留恋,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即将到来的离别感到不舍。通过“云林幽”和“湿衣巾”两个词的对比,强调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珍视。
第七联:初为山水游,藉以驱离忧。
- 注释:最初是为了游览山水,借此来驱散心中的忧愁。
- 赏析:这一句表明了诗人游览山水的初衷,即借自然之美来缓解内心的烦恼。这种表达方式既直接又深刻,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向往和追求。
第八联:及此赏心尽,翻兹羁客愁。
- 注释:等到欣赏完这份美景后,反而引发了更多的羁旅之愁。
-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在欣赏美景后的感慨,即美景虽好,却无法消除他的思乡之情和羁绊之感。这种情感的转变,既显示了诗人的豁达胸怀,也反映了人生的复杂性。
第九联:来归向蓬茅,树黑风萧萧。
- 注释:返回时向那些简陋的草屋走去,夜晚树影昏暗,风吹得声音萧瑟。
- 赏析: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回到简陋住所的情景,通过“蓬茅”和“树黑”等词汇,营造了一种简朴、荒凉的氛围。同时,“风萧萧”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氛围的凄清和悲凉感。
第十联:背壁青灯暗,山空夜寂寥。
- 注释:背靠墙壁,青灯昏黄地照亮着,四周寂静无声。
- 赏析:这两句诗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气氛,通过“青灯暗”和“山空”等词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氛围。同时,“夜寂寥”三字,表达了诗人对于孤独和寂寞的情感体验。
综合赏析: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载体,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从秋风、细雨、山川到草木、虫鸣、云林,诗人用简练的文字勾勒出了一个充满生机而又稍带忧郁的自然世界。同时,诗中的“微”与“湿”、“清”与“响”、“爱”与“未信”等对比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此外,诗人在诗中反复提及山水之美及其带来的慰藉和羁旅之愁,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整体来看,这首诗既是一首风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