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昏昏,月娟娟,惊栖之乌伊哑而翩翾。岂非海寒天风恶,扶桑半折枝巢落。
又非雕鹗之不仁,邓林何苦难容身。吁嚱哉,雏雏弄翼出蓬蒿,欲就鸾凰高垒巢。
安巢待何时,平林客低枝。低枝苦贱良可越,却厌争飞笑鹈鴂。
星稀夜寒啼转多,恐作枝间断肠血。人生功名难与期,听之永夜生忧思。
援琴欲理惊栖曲,调苦声悲不相续。

【注释】惊栖:惊醒栖息。海寒天风恶:海上寒冷,天空多风。扶桑:太阳。邓林:传说中的大树名。“邓林”,即指大树。低枝:指树枝低矮。“安巢待何时”,等待什么时候能安身。“星稀”二句:夜深人静时,星星稀少,啼鸣声转多,恐怕会伤断枝条。“生忧思”三句:人生功名难以预料,听这悲凄的曲调,心中忧虑重重。“援琴”二句:拿起琴弹奏起《惊栖曲》,乐曲声哀怨而悲伤。“不相续”,即“不接续”。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诗,是诗人在海边听到乌鹊惊飞的叫声,触景生情而作的一首小诗。全诗通过鸟雀惊飞、筑巢等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功名难料的感慨。

开头两句,诗人描写了月色朦胧,海风呼啸的夜晚。此时鸟儿惊飞起来,它们在半折的扶桑树上盘旋着寻找栖息之处。这里,作者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鸟群惊飞的情景描绘得活灵活现。

接下来四句,诗人以鸟雀为例,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无常、功名难料的感慨。他写道:“难道是因为海风寒冽,天地间充满了恶劣的气息吗?还是因为‘扶桑’(太阳)被砍断一半,无法支撑住鸟巢?”诗人用“扶桑”象征光明和希望,认为鸟雀之所以惊飞,是因为天地间充满了恶劣的气息。这里的“扶桑”也暗喻自己的政治理想。

接着两句,诗人又进一步指出:“并不是雕鹗(yī huì雕)之类的禽类不懂得仁爱,为什么邓林这样高大的树木却容不下它们呢?”诗人在这里再次强调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认为自己有远大的抱负和崇高的理想。同时,他也暗示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并不如他所愿,因此他感到失望和无奈。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功名的渴望和担忧。他写道:“想要在高高的山崖上建一个巢穴来躲避风雨,但是命运却不允许。”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比喻,将自己比作一只雏鸟,想要在高山崖上筑巢来躲避风雨。然而,现实却让他感到痛苦和无奈。他担心自己的功名之梦最终会破灭,因此他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整首诗通过鸟雀惊飞、筑巢等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功名难料的感慨。诗人以鸟雀为例,进一步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无常、功名难料的感慨。他通过对比、拟人等手法,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使诗歌富有深刻的寓意和启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