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之有作无人见,及至无为众始知。
但见无为为要道,岂知有作是根基。
绝句六十四首
始之有作为无人见,及至无为众始知。但见无为为要道,岂知有作是根基
注释:
- 始之有作:指刚开始修炼的时候,人们往往追求具体的行动和成就,而难以理解深层次的真理和道理。
- 无人见:意味着这种追求可能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或理解。
- 及至无为:当达到一种高级的境界,不再执着于外在的形式和成果,而是专注于内在的修炼。
- 众始知:经过长时间的修炼,普通人也开始理解这一理念,认识到真正的修行不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提升。
- 无为:道家哲学中的一种修行状态,强调顺应自然,不强求,不争斗。
- 为要道:这被视为通向更高境界的关键途径,是修行的核心。
- 岂知有作:很多人可能只看到了无为的表面,而忽视了通过具体行动和实践来奠定基础的重要性。
- 是根基:真正的修为和智慧是建立在不断的努力和实际行动的基础上的,而不是空洞的理论或者表面的无为。
赏析:
此诗通过对“有作为”与“无为”两种修行方式的对比,深刻阐述了修道过程中从追求形式到理解实质的转变。作者张伯端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了对修道者的期望——不仅要在表面上无为(不刻意追求),更要在内心世界中有所作为(通过实际行动建立深厚的根基)。这种观点在当时的道教文化背景下,显得尤为深刻和前瞻。
诗中的“但见无为为要道”和“岂知有作是根基”两句,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于修道过程深刻的洞察力,也反映了道家哲学中对于事物本质的独到理解。它启示我们,在追求更高境界的过程中,不应仅仅满足于表面的无为,而应深入挖掘内在的本质,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实践来构建坚实的根基。这种内外兼修的理念,至今仍对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