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逍遥,物莫能累。
妙觉光圆,映彻表里。
包裹六极,无有遐迩。
光兮非光,如月在水。
取舍既难,复何比拟。
了兹妙用,迥然超彼。
或问所宗,此而已矣。

【注释】

无心颂:无心,即无为、自然。颂,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本诗以颂的形式表现了作者的哲学思想。此诗是作者的自道。

自在逍遥:指自由自在,不受任何拘束。

物莫能累:指一切事物都无法拖累他(自己)。

妙觉光圆:指佛性圆满、智慧圆满。妙觉是佛陀觉悟的境界,光圆是佛教中形容佛性的词汇。

映彻表里:指佛性显现于心性之外,也显现于心性之内。

六极:佛教术语,指色界之六天。

无有遐迩:指无所不在,无处不在。

非光:不是真正的光,这里指佛性不是肉眼所见的光。如月在水:比喻佛性如水中月亮一样,虽然存在却不被看见。

取舍既难:指人们对于事物的取舍很难把握。

复何比拟:又怎能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或比较呢?

了兹妙用:明白了这些道理和作用。了,明白;兹,这些。

迥然超彼:远远地超越了那些事物。

或问所宗:有人问我信仰的依据是什么。或,表示疑问词,相当于“是否”。

此而已矣:这也就是我的全部信念了。此,这里指我所信仰的。

【赏析】

本篇是《无门关》的序言。从题目看,它似乎与佛学有关。实际上,它更像一首寓言诗。

首二句写人的自由自在,无所牵挂,不为外物所累。这种境界,就是佛家所说的“无欲无求”的境界。

第三句点出佛性,并说它圆满无缺。“妙觉”是佛的最高境界,佛的本性就是如此。“光圆”,形容佛性圆满无缺。

第四句写佛性的作用,它无处不在,无处不显。“表里”,内外。佛性显现于心性之外,也显现于心性之内。

第五句是佛语,告诫世人不要追求名利。“六极”,佛教术语,指色界之六天。

第六句写对名利的追求,很难实现。“无有遐迩”,意思是说,名利没有远近之分,都值得追求。而佛却认为不值得追求。为什么呢?因为名利都是虚幻的,无法触及。

第七句写对名利的舍弃。“光兮非光”,意思是说,佛性不是肉眼所见的光。这里的“光”是指世俗之光。

第八句写佛性的特点。“取舍既难”,意思是说,人们对事物的取舍很难把握。因为佛性是无形无相的,所以很难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它。

第九句写对佛性的理解和认识。“了兹妙用”,意思是说明白了佛性的作用和意义。“迥然超彼”,意思是远远地超越了那些事物。这是说,佛性不仅能够超越世俗之物,而且还能超越一切。

第十句回答了一个关于信仰的问题。有人问我信仰的依据是什么。我认为,我的全部信仰就是我所信仰的这一切。

最后一句是对这首诗的整体评价。它表明这首诗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无需再作修饰和润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