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蹊针孔费掺掺,铁作袈裟信不凡。
大庾岭头提不起,岂知千古付灵岩。

《灵岩七咏定惠像》

浅蹊针孔费掺掺,铁作袈裟信不凡。
大庾岭头提不起,岂知千古付灵岩。

译文:
在灵岩的山路上行走时,脚下的小径似乎被针孔所穿,每一步都显得格外小心,仿佛这小路是用铁制成,给人一种非凡的感觉。然而,当我们站在大庾岭上,却无法将这种壮丽的景象完全收入眼底,仿佛它一直存在于灵岩之中,成为历史的见证。

赏析:
此诗描绘了作者对灵岩美景的独特感受和深刻理解。首句“浅蹊针孔费参参”,形象地表达了山路崎岖,如同被细针穿刺,需要格外小心。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述,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接下来“铁作袈裟信不凡”,以铁为袈裟,形容山路险峻,非人力可攀,但即便如此,仍显示出一种不凡的气势。这两句诗通过夸张的手法,展现了灵岩的自然之美和人文之韵。

第二句“大庾岭头提不起”,则是对大庾岭的描写。大庾岭是广东与江西的界山,自古以来就有“一山分岭南北”的说法。此处用“提不起”来形容大庾岭之高峻,意味着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将其完全纳入视野中,只能远观其巍峨。这既是对山峰的高度的夸张,也是诗人对大庾岭独特地理位置的赞叹。

最后一句“岂知千古付灵岩”,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沧桑的感慨。他感叹于眼前的景色虽然美丽,但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仿佛千年的时光都在这片灵岩之中悄然流逝。这种表达不仅揭示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也让人感受到他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诗人通过对灵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和文化传统的深深敬畏,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