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东阳富,僧居更翠微。
晴峰露秋骨,古树减烟围。
啼鸟远相应,孤蜂闲自归。
予生秉幽尚,梦想在禅扉。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然后分析诗句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本诗是诗人离任杭州后,到义军营垒中题咏的七绝。全诗以景起兴,写东阳山水之胜,点出义军的地理位置。接着写义军营地的自然环境:晴峰露骨,古树如屏,鸟声人语,相映成趣。末二句抒发自己的情怀,说自己生性爱好幽静,常常梦想进入禅房,而义军营垒正好提供了这种环境。“秉幽尚”三字,表明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答案】
译文:
东阳山多水又美,僧人居住更翠微。晴峰露出秋天的骨骼,古木被烟笼罩成一片。啼鸟远相应和,孤蜂闲自归。我天生爱好幽静,常常梦想进入禅房。
赏析:“山水东阳富”一句,用一个“富”字,把东阳明秀甲于东南的景色写得活灵活现,使人如置身其境。
“僧居更翠微。”两句,写义军驻地的环境和特点。“更”字,有更加之意。“僧”指义军中的和尚,这里泛指士兵或战士。“更翠微”即比“更”字更显其“翠”,意思是说,义军的营地,更是绿树环抱、郁郁葱葱,显得更加美丽。这四句是第一段。
首联写自己与义军同处一地,自然要为他们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写照。颔联两句,写义军的自然环境:晴峰露出秋天的骨骼,古木被烟笼罩成一片。这四句是第二段。
尾联两句“我天生爱好幽静,常常梦想进入禅房。”作者以“幽”“尚”二字表明了他对清静幽雅的向往之情。他常怀一种遁世的念头,常常想入山林之中,过清静的生活。这两句是第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