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观才黔突,题舆却佐州。
济时卑管晏,赍志在春秋。
暧暧孤云没,沈沈厚夜幽。
升堂闻礼乐,终觉愧程仇。

【注释】

挽著作王先生苹:挽诗,是古代文人死后亲友为其写的悼念文章。

西观才黔突:西观,指长安的尚书省;才黔突,比喻才学出众。

题舆却佐州:题,指在车上题字;却佐州,指调回原籍任地方官。

济时卑管晏:管仲、晏婴,是春秋时期的名相;济时,治理国家;卑,低微,这里是说才能低下。

赍志在春秋:春秋,泛指时代,这里指孔子、孟子等诸子百家;赍志,怀抱抱负;春秋,春秋大义。

暧暧孤云没:孤云,指孤独漂泊的云;没,消失。

沈沈厚夜幽:沉沈,深重的样子;厚夜,深重的夜晚;幽,幽静。

升堂闻礼乐:升堂入室,形容学问精深;礼乐,儒家经典中的重要部分,这里指儒家学说。

终觉愧程仇:终,终究;程仇,即程不识,西汉人,以治军严格著称于世。

【赏析】

此诗为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作者为故人王昌龄作墓志铭时所撰之文。王昌龄早岁有文名,但屡试不第,直到四十多岁时始中“博学宏辞”科登第。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开元十一年春,作者在长安送别好友王昌龄赴荆州(今湖北江陵),写下了这首《挽著作王先生苹》。

首联:“西观才黔突,题舆却佐州。”这两句写诗人对朋友的劝勉。西观,指长安的尚书省;才黔突,比喻才学出众。“题舆”,指在车上题词,表示挽留之意。王昌龄才学超群,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考中。诗人在友人即将离京去职之际,用反语安慰朋友,希望他能继续努力,不要灰心丧气。“济时”、“管晏”,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晏婴则以贤能著称。诗人以此二事勉励朋友,希望他能像管仲和晏婴那样,为国效力,建功立业。

颔联:“济时卑管晏,赍志在春秋。”这两句写诗人对朋友的劝勉。济时,治理国家;管晏,指春秋末期的齐国政治家管仲和晏婴。“济时”与“管晏”相对,强调了管仲和晏婴在政治、经济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而“卑”字,则表明管仲、晏婴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圣贤,而是平凡之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诗人以此二句勉励王昌龄,希望他能像管仲和晏婴一样,为国家做出贡献,实现自己宏伟的事业。

颈联:“暧暧孤云没,沈沈厚夜幽。”这两句写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孤云”与“沈沈厚夜幽”相对,描绘了一幅宁静、深沉的画面——天空中的孤云渐渐消失在夜色之中,而深重的夜晚也显得格外幽静。诗人以孤云的消失和夜空的幽静来表达对王昌龄的思念之情。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满足,因为他知道王昌龄已经离开了尘世,再也不会受到世俗的困扰和束缚。

尾联:“升堂闻礼乐,终觉愧程仇。”这两句写诗人对自己的反思和自责。“阶堂”,指朝廷;“礼乐”,指国家的礼仪制度和文化教育;“终觉愧程仇”,意为终于意识到自己应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诗人在此处对自己进行反思和自责,认为自己虽然有一定的才华,但却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没有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他深感惭愧。

这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对王昌龄的赞美和对自己反思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之情和对自己责任的认识。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简洁明快、富有哲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