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鉴孤明,地籁奠众响。
虑淡世欲轻,性复道心长。
敛襟步前庭,手执周易往。
得知三画初,真契贯穹壤。
图书诣其微,精实超惚恍。
启蒙析其义,端倪见俯仰。
九京如可作,舍此吾安放。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此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以“学易斋”为题,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天目鉴孤明”,诗人认为只有像“天目”一样能洞察一切的智者才能辨别出事物的真实与虚假。“地籁奠众响”,诗人以声音比喻人的声音,指出人声鼎沸时,只有像“地籁”那样静寂的声音才能分辨出来。“虑淡世欲轻,性复道心长”,诗人认为,只有把世俗的欲望淡化,才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才能使道心得到升华。“敛襟步前庭,手执周易往”,诗人在庭院内漫步,手中拿着《周易》一书,表现出他对学问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得知三画初,真契贯穹壤”,诗人通过对八卦的深入解读,得出了“三画初”的结论,并由此领悟到了宇宙间的大道。“图书诣其微,精实超惚恍”,诗人通过深入研究《易经》,领悟到了其中的深奥道理,并且超越了恍惚的境界。最后两句“启蒙析其义,端倪见俯仰”,诗人通过对《周易》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并从中得到启示,从而认识到了人生的规律。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表现了诗人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真理的深刻领悟。
【答案】
译文:
天目能明辨事物的善恶真伪,大地的回声能分辨世间的喧嚣与宁静。心境恬淡世俗欲望就会淡薄,道心就能得到升华。
我收敛衣襟漫步在庭院之中,手中拿着《周易》去探索它的奥秘。我明白了八卦的起始和终结,真谛贯通了天地四方。
我对《易经》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发现其中的精妙道理超越恍惚的境界。我启发人们认识它的道理,从中发现其中的微妙之处。
如果我能够创作出九京那样的大工程,我就不会离开这里而去寻求其他的东西。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书房中所作,表达了他对于《周易》以及人生哲理的理解和体会。全篇以“学易斋”为题,抒发了诗人对于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于真理的深刻领悟。
诗的前两句“天目鉴孤明,地籁奠众响”是对“学易斋”主题的一种解释。这里的“天目”“地籁”都是比喻,指代的是诗人对于学问的理解。他认为只有像“天目”一样具有洞察力的人才能辨别出事物的真实与虚假,而只有像“地籁”一样静寂的声音才能分辨出世间的喧嚣与宁静。这两句表明了他对学问的独到见解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
第三句“虑淡世欲轻,性复道心长”进一步揭示了他的哲学思想。他认为只有把世俗的欲望淡化,才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才能使道心得到升华。这句诗体现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即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而不是物质利益的满足。
第四句“敛襟步前庭,手执周易往”描绘了他沉浸在学问中的场景。他在庭院内漫步,手中拿着《周易》一书,表现出他对学问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这两句展现了他勤奋好学、追求知识的形象。
第五句“得知三画初,真契贯穹壤”是对前四句的总结。通过深入解读《周易》中的八卦,他明白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并因此领悟到了宇宙间的大道。这句诗表明了他对学问的深入研究以及由此获得的深刻感悟。
第六句“图书诣其微,精实超忽恍”则是对前面内容的进一步阐释。他认为通过对《周易》的研究,他能发现其中的微妙之处,并且超越了恍惚的境界。这句诗展示了他对于学问的独特见解和对真理的深刻认识。
第七、八两句“启蒙析其义,端倪见俯仰”则揭示了他对于《周易》的深层理解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他认为通过对《周易》的深入学习和理解,他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并从中找到了一些启示,从而认识到了人生的规律。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表现了诗人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真理的深刻领悟。同时,诗人还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描写手法,使得整首诗富有诗意和画面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