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尘土换华颠,一踏山根觉涣然。
下界长江朝胜地,上方大士隐非烟。
览辉已见翔威凤,倚仗何堪照细泉。
暂得诠心适佳处,试抛马棰问枯禅。
【注释】十年尘土换华颠,一踏山根觉涣然。
下界长江朝胜地,上方大士隐非烟。
览辉已见翔威凤,倚仗何堪照细泉。
暂得诠心适佳处,试抛马棰问枯禅。
【赏析】这首诗的作者鲍浩然,是唐朝时期的诗人。他与同时代的诗人王之涣、常建和高适等人齐名,被称为”开元五大家”。他的作品多以描写山水田园景色为主,语言简练自然,意境优美。
第一句“十年尘土换华颠,一踏山根觉涣然”。诗人用了“十年尘土”来形容自己过去的经历,表示自己曾经在官场上沉浮多年,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然而,当他踏上灵岩寺的山根时,突然感到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仿佛所有的尘世烦恼都被洗净了。这里的“华颠”是指繁华的世界,“涣然”则是形容一种清亮、清澈的状态。诗人用这两个词来形容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第二句“下界长江朝胜地,上方大士隐非烟”。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自己在灵岩寺中的所见所感。“下界长江”指的是现实世界,象征着繁华、喧嚣;而“上方大士”则是指佛教中的菩萨,象征智慧、慈悲。诗人通过对比这两种景象,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胜地不在于物质的享受,而在于心灵的清净和超脱。
第三句“览辉已见翔威凤,倚仗何堪照细泉”。诗人继续描绘了他在灵岩寺中的景象。这里的“翔威凤”比喻着他内心的自信和力量;“照细泉”则暗示了他在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诗人用这两个词来形容自己在灵岩寺中的感受,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矛盾和困惑。
第四句“暂得诠心适佳处,试抛马棰问枯禅”。诗人最后两句表达了他对禅宗的思考。他暂时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地方,放下了世俗的纷扰,开始向禅师请教。这里,“诠心”意味着思考、领悟;“适佳处”则表示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修行的地方。诗人希望通过与禅师的交流,获得一些启示和指引。
整首诗通过对灵岩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他通过对比世俗与精神世界的不同,强调了心灵清净的重要性。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禅宗的思考和对人生哲理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