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困胡虏,惊痛失方寸。
居常虽勉勉,临事辄闷闷。
作字每误墨,裁诗或失韵。
老来疾益侵,薾然谁可论。
【解析】
“胡虏”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代敌人。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他早年因被外族侵略而感到痛心疾首的痛苦心情,以及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无奈。
“方寸”即方寸之心,指内心。诗人用“失方寸”来比喻自己因受外敌侵扰而失去理智、陷入困境的心情。“居常”即平时。诗人说虽然平日很努力,但每当遇到事情时,就感到闷闷不乐,这表现了诗人因受外敌侵扰而精神紧张,不能静下心来处理事务的状态。
诗人在诗中写到“作字每误墨”“裁诗或失韵”两个典故。这两个典故分别出自晋朝王羲之和唐朝杜甫的诗句。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契圣则,翻然自辩,无垂于后。”杜甫《戏题寄上贾舍人十七韵》:“落纸如云烟。”
“老来疾益侵”是诗人自叹年纪渐大,身体逐渐衰弱。“谁可论”是问句,表达出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的忧虑与无奈。此句抒发的是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答案】
早年困胡虏,惊痛失方寸。
居常虽勉勉,临事辄闷闷。
作字每误墨,裁诗或失韵。
老来疾益侵,薾然谁可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四句,八行,采用五言古诗的形式,全诗押平声韵。前两句写年青时候,面对敌人,作者深感痛心疾首;第三句写作者在生活和工作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和苦闷;最后两句写随着年岁增长,疾病日益加剧,没有人可以讨论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