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室寄东里,一官辞上都。
只应乘小驷,宁肯蹑双凫。
秋雨生陂水,高风落庙梧。
梅山为余访,还有旧家无。
诗词原文:
尽室寄东里,一官辞上都。
只应乘小驷,宁肯蹑双凫。
秋雨生陂水,高风落庙梧。
梅山为余访,还有旧家无。
- 诗句注释与赏析
尽室寄东里:“尽室”意味着全家人,“东里”是地名,可能指代诗人的住所或家乡所在地。这句表达了诗人全家迁移到东里的决定,暗示了离别和迁徙的情感。
一官辞上都:“一官”指的是官职,“上都”是指当时的首都或政治中心。诗人辞去京城的高官职位,可能是由于对朝廷不满或是追求更好的政治环境。
只应乘小驷,宁肯蹑双凫:“小驷”指的是小巧轻便的车,“双凫”可能指的是两只飞翔的野鸭或是双翼的鸟。这里用“小驷”与“双凫”形成对比,表达了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秋雨生陂水,高风落庙梧:“秋雨”和“高风”都是自然景象,“陂水”和“庙梧”则分别指湖泊和古庙旁的梧桐树。这两句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秋雨和大风共同作用,使湖面泛起涟漪,庙旁的梧桐也在风中摇曳。
梅山为余访:“梅山”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地点,也可能是诗人的一个比喻,表示寻找或者隐居的地方。“为余访”表明这个地点对于诗人有着特殊的意义。
还有旧家无:最后一句似乎是在表达一种失落或遗憾的感情,可能是说虽然离开了家乡,但仍然怀念旧时的家园。
- 翻译与理解
译文:我和家人一起迁居到了东边,辞掉了京城中的高位。我只愿乘坐一辆小车,不愿像飞鸟那样双翼翩翩。秋天,雨水滋润了池塘的水,高风吹落了庙宇旁的老梧桐。梅山是我追寻的地方,然而那里也有我的旧家。
理解: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以及仕途上的变迁。诗人通过对比“小驷”与“双凫”,展现了他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而秋雨和高风的描写又增添了一种凄清和萧瑟的感觉。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旧家”的回忆,传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 创作背景与主题
《张子野赴官郑州》创作于宋代,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为这首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诗人梅尧臣作为一位有影响力的文人,其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同时也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思考。
从主题上看,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回归自然的渴望。他通过对比简朴生活与繁华都市的反差,揭示了官场生活的虚伪和不稳定性。同时,诗人也通过回忆旧家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家庭温暖的珍视。这种对现实的反思和对过去的怀念构成了诗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