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古原上,荒冢若鱼鳞。
剑佩不为土,衣冠应化尘。
枯骸托魑魅,细草没麒麟。
何必问名氏,汉家多近亲。
【注释】
古冢:旧时埋葬死人的坟墓。
南阳古原上,荒冢若鱼鳞:在南阳原野上,许多古墓象鱼鳞一样排列。原野指汉原。
剑佩不为土 衣冠应化尘:这些死者生前佩带的宝剑和官服,如今已经化作泥土,他们的灵魂应该已经化为尘土。
枯骸托魑魅,细草没麒麟:这些枯骨被鬼怪托着,而那些细嫩的草木则掩埋了麒麟。
何必问名氏,汉家多近亲:又何必去打听他们的姓名呢?因为汉朝皇室中也有与这些人有血缘关系的亲属。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写的《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诗写于公元825年(唐元和十年)。当时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刺史,元稹在诗中以讥讽的口吻写了这组诗。
首联“古冢”,总写汉原上众多的坟墓。“南阳原”指汉原,这是汉代开基皇帝刘邦的陵地所在。这里用“古原”二字点明时间。“荒冢”指无人祭扫的坟墓。“若鱼鳞”比喻坟头的排列像鱼鳞那样整齐。此联是说:在这片荒凉的原野上,遍布着许多无人祭扫的坟墓,它们排成鱼鳞状的行列,宛如一幅古代的画卷。“剑佩”句,用“不为土”形容死者生前佩刀、佩剑等物都成了泥土。这两句写死者的坟墓,表明死者的尸骨已经腐朽,其生前的器物也都已腐烂;“衣冠”句写死者的服饰已经化为泥土,其生前的衣冠也已经化为了尘土。这两句写死者的尸骨和生前的遗物都化为泥土,说明死者的尸骨已经腐朽,其生前的器物也都已腐烂,其生前的衣冠也已化为尘土。
颔联“枯骸”、“托”字承上启下,由“剑佩不土”到“衣冠应化”,从尸体写到灵魂。“托魑魅”,指人死后变成鬼神,受鬼魅的托举。“麒麟”代指死者生前所骑乘的骏马。这两句写死去的人变成了鬼神,其尸体被鬼魅托举,而他生前所骑乘的骏马也被埋在地下。
颈联“何必问名氏”,是说死者已化为尘土,他的名字也就不复存在了。“汉家多近亲”是说汉朝皇室中有与死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这两句的意思是:又何必去打听死者的名字呢?因为汉朝皇室中也有与这些人有血缘关系的亲属。
尾联“何必问名氏”一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作者用反诘的语气,表达自己对白居易遭遇的不满,同时也流露出对自身处境的不满。最后一句是对白居易的安慰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