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先群木得春色,不与杏花为比红。
薄薄远香来涧谷,疏疏寒影近房栊。
全枝恶折憎邻女,短笛横吹怨楚童。
坠萼谁将呵在鬓,蕊残金粟上眉虫。
梅花
已先群木得春色,不与杏花为比红。
薄薄远香来涧谷,疏疏寒影近房栊。
全枝恶折憎邻女,短笛横吹怨楚童。
坠萼谁将呵在鬓,蕊残金粟上眉虫。
注释:
- 已先群木:已经领先其他树木而开花了。
- 不与:不如。
- 杏花为比红:把杏花比喻得比红色还要鲜艳。
- 薄薄:香气浓重的样子。
- 涧谷:山间的溪流山谷。
- 疏疏:稀疏的样子。
- 短笛:短竹笛。
- 楚童:楚地的少年。
- 金粟:形容眉毛像金黄色的小豆子一样。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梅花的形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坚韧不拔、傲然挺立的品质的赞美。全诗以梅花为题,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梅花的深厚情感。
首句“已先群木得春色”,意思是说梅花在春天来临之前就已经展现出了它独特的美丽,这是对梅花不畏严寒、敢于挑战自然规律的一种赞美。
第二句“不与杏花为比红”,则是说梅花的美丽并不逊色于杏花,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超过了杏花,这也是对梅花品质的一种肯定。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对梅花香气和影子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梅花的特质。梅花香气浓重,仿佛能从远处传来;梅花的影子虽然稀少,却依然能清晰地映照出它的位置。这些细节的描述,使得梅花的形象更加生动具体。
最后两句则是对梅花的直接赞美。诗人用“全枝”和“短笛”两个形象,分别比喻梅花的枝条和花朵,表达了对它们的喜爱。同时,诗人也通过“坠萼”这个意象,表达了对梅花凋零的命运的惋惜。
这首诗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梅花独特品质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