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栏下望汉江水,净绿无风写镜明。
日脚穿云射洲影,槎头摆子出潭声。
樯帆落处远乡思,砧杵动时归客情。
使者徘徊有佳兴,高吟不减谢宣城。
【注释】
《和韩钦圣学士襄阳闻喜亭》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语抒怀,情景交融,意境优美,风格清丽。前四句写亭中所见之景,后四句抒情,最后两句点出题目和诗人的题咏之意,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亭栏下望汉江水”,写诗人在襄阳闻喜亭观赏汉江之景。汉江,古称丹水。汉江发源于陕西省秦岭山脉的凤翔县南,流经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苏五省,注入洪泽湖。汉江之水,浩渺无际,一望无涯。“净绿无风写镜明”,用“写”字形容汉水如镜,映照天光,清澈碧绿,波平如镜,十分美丽。“日脚穿云射洲影”,太阳从天上射下来,光线穿过云层直射到洲上,形成了美丽的景色。“槎头摆子出潭声”,槎头即指木筏或小船的尾部,摆子就是船桨,划桨的动作发出的声音。诗人站在船上看江面,听江水的声音,感受江水的流动。这四句诗写景细腻入微,生动真实。
“樯帆落处远乡思”,写诗人看到帆船从远方漂来又漂走时所产生的思乡之情。“砧杵动时归客情”,诗人听到捣衣的声音,想到远在他乡的亲人,心中充满了思念家人的感情。这两句诗把作者的思乡之情表达得十分真切。
“使者徘徊有佳兴,高吟不减谢宣城”,这是全诗的结尾,也是全诗的精华所在之处。“使者”指的是诗人自己,诗人在这里自称为使者,表明诗人此时已经到达襄阳闻喜亭。“高吟”指高声吟诵,“不减”意思是不亚于、超过。谢朓(tiáo)是东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拟古体九十首》中有一首名为《咏史》的诗:“大江流日月,客心悲未央。三荆同秀色,千里一凄伤。”这首诗的大意是:长江水滚滚地流过,明月照耀着大地,客人们的心情也如同长江一样悲凉而没有尽头。三荆是指楚、魏、齐三国,这里借指东晋王朝。这三荆同秀色,千里一凄伤,表达了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王维借用谢朓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对国家沦陷、家园沦亡的痛苦心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故土的思念之情。这两句诗既赞美了襄阳的美景,又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赏析】
《和韩钦圣学士襄阳闻喜亭》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写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语抒怀,情景交融,意境优美,风格清丽。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感情真挚深沉,给人以美的享受。
首联写登临览观所见之景。诗人登上闻喜亭,面对汉江之水,只见江水清澈碧绿,阳光照耀下,宛如一面明亮的镜子。“净绿”一词突出了汉江水质的特点,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优美的图画。“无风写镜明”一句更是形象地描绘了汉江的清澈透明,仿佛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同时,这一景象也象征着作者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颔联写诗人在亭中观赏江上船只的情景。江上船只往来穿梭,络绎不绝。其中,有的船只驶向远方,有的船只刚刚返回。“日脚穿云射洲影”,“日脚”即太阳光线,它穿过云层照射到江中的小岛上,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槎头摆子出潭声”,“槎头”指的是船尾,“摆子”是指船桨在水中摆动产生的声响。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
颈联写诗人在亭中听到的两种不同的声音,从而引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一种是听到远处传来的船桨击水声,这种声音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另一种是听到远处传来的捣衣声,这种声音则让人感到一丝凄凉。这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想起了家乡的生活。
尾联写诗人登台后的感受。诗人站在平台上,眺望着远方的山水风光,心中充满了感慨。他想到了曾经陪伴自己度过许多美好时光的亲朋好友,想到了他们的音容笑貌。这种思念之情让他深感痛苦。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相反,这种痛苦反而激发了他更加珍惜友情、珍视生活的决心。因此,他决定用自己的诗歌来记录下这份情感。
这首诗的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深沉。通过描写汉江之景、船只之音以及个人情感等元素,展现了一种和谐美好的画面。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