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公同是洛阳客,今日论年皆作翁。
一见此花知有感,衰颜不似旧时红。

和永叔六篇详定幕次呈同舍

赏析与注释

  1. 诗词原文与翻译
  • 原文:
    苑树天边雨露匀,群公偷看锦丛新。
    眼穿欲折无由折,赏到人间不是春。
  • 译文:
    在天边的园子里,树木沐浴着细雨和露水显得格外新鲜;众位官员偷偷观赏这繁花似锦的景象。
    尽管我努力地想要欣赏,但终究是徒劳,这些美好只是存在于人们的视野之外。
  1. 关键词注释
  • 苑树:指皇家园林中的树木,象征着高贵和优雅。
  • 天边:比喻高远、辽阔,这里用以形容园子的地理位置及其自然景色。
  • 群公:指同僚们或朝廷大臣。
  • 锦丛:形容花朵繁密如锦,色彩艳丽。
  • 眼穿欲折:形容非常想欣赏美景的心情,却无能为力。
  • 赏到人间不是春:意指美好的事物虽然存在,但并非所有人都能真正体验到其美丽。
  1. 诗句赏析
  • “苑树天边雨露匀”: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园中树木在细雨滋润后更显生机勃勃的情景,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叹。
  • “眼穿欲折无由折”:表达了诗人对于美景无法近距离欣赏的遗憾之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现象——美景往往只存在于人们的幻想之中,难以触及。
  • “赏到人间不是春”:这句诗不仅描绘了美景的存在,还暗示了美好事物虽在人间,但并非所有人皆可享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美不常在的感慨。
  1. 历史背景与文化影响
  • 宋代文人梅尧臣生活在北宋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梅尧臣作为当时著名的文人,其创作风格深受时代氛围的影响,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 诗中通过对园中树木的描写,以及自己对美景的渴望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受,这种情感在古代文人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艺术特色分析
  • 该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方式,将个人情感直接表达出来,使得诗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同时,诗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 诗中通过细致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园中景色画卷。同时,诗人的情感贯穿始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起伏,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1. 与其他诗人作品比较
  • 在宋代诗歌中,梅尧臣的创作风格受到了欧阳修等人的影响,但他们各有特色。欧阳修的诗歌语言优美,情感丰富,而梅尧臣则更注重诗歌的思想性和现实意义。
  • 与其他宋代诗人相比,梅尧臣的作品在形式上较为简洁,但在内容上却富有深度。他的许多作品都涉及到社会问题和个人情感,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