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魏阙下,旧友无一人。
或为美官去,或为泉下尘。
晚节相知者,操节许松筠。
目世常山公,伯仲文学均。
与我数还往,以义为比邻。
屡假箧中书,校证多护真。
次述盈百卷,补亡如继秦。
中作渊明诗,平淡可拟伦。
于时多骄佚,黄卷罕所亲。
昨以兴西师,往往剑射伸。
短衣夸走马,睅目语常瞋。
欲效西山勇,遂笑东鲁仁。
舍本趋富贵,乃与市贾滨。
以此较于子,素业固未泯。
前日之许昌,别君已经旬。
偶然值河决,穷坐如涸鳞。
临风思有寄,夜咏还达晨。
【注释】:
再来魏阙下,旧友无一人。
或为美官去,或为泉下尘。
晚节相知者,操节许松筠。
目世常山公,伯仲文学均。
与我数还往,以义为比邻。
屡假箧中书,校证多护真。
次述盈百卷,补亡如继秦。
中作渊明诗,平淡可拟伦。
于时多骄佚,黄卷罕所亲。
昨以兴西师,往往剑射伸。
短衣夸走马,睅目语常瞋。
欲效西山勇,遂笑东鲁仁。
舍本趋富贵,乃与市贾滨。
以此较于子,素业固未泯。
前日之许昌,别君已经旬。
偶然值河决,穷坐如涸鳞。
临风思有寄,夜咏还达晨。
【赏析】:
这是一首寄赠宋次道友人的诗,抒发了作者对好友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自己坎坷仕途的感慨和不平之气。
“再来魏阙下,旧友无一人。”首联开门见山,点明了自己再次来到京城(魏阙)看望老朋友却无人相迎的情境。“或为美官去,或为泉下尘。”颔联紧承上句,诗人通过对比,指出有些朋友为了追求高官厚禄而离开京城,有的则因为疾病等原因去世,无法再相见。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那些未能实现理想的人的同情之情。
“晚节相知者,操节许松筠。”颈联进一步描绘了那些坚守节操、与自己相知的朋友的形象。他们如同松竹一般坚韧,不为世俗所动摇。“目世常山公,伯仲文学均。”尾联则是诗人对这些朋友的赞美之词。他用常山公(即王常山)来比喻这些朋友的品质,认为他们是德行和才华兼备的人。“与我数还往,以义为比邻。”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这段友情的重视和珍惜,他们虽然身处不同地域,但始终保持着亲密的关系,彼此相互支持和帮助。
接下来四句分别描述了自己与友人之间的交往情况以及对待学问的态度。“屡假箧中书,校证多护真。”诗人说自己常常借阅朋友们的书籍,并仔细校对考证,确保内容的真实性。“次述盈百卷,补亡如继秦。”诗人补充说自己所整理的书籍已超过一百卷,其中还有填补空白之作。“中作渊明诗,平淡可拟伦。”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自己的写作风格的评价,他认为自己的诗歌清新淡雅,达到了类似陶渊明的境界。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转而表达了自己对于时事的看法。“于时多骄佚,黄卷罕所亲。”诗人感叹当时的社会风气浮华堕落,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关心学问。“昨以兴西师,往往剑射伸。”诗人提到最近朝廷派遣军队前往西部边疆,士兵们手持兵器、英勇善战的情景。但是这样的行为也让一些官员感到不满,他们对此嗤之以鼻,嘲笑东晋的将领们缺乏仁义之心。“短衣夸走马,睅目语常瞋。”这里描绘了一些官员骑马炫耀的情景,他们的眼中充满了傲慢和愤怒之色。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自我反省。他反思了自己的选择是否过于追求荣华富贵,最终选择了与商人为伍。这种选择让他失去了很多原本应该得到的荣誉和地位。然而尽管如此,诗人认为自己的初心并未改变,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本色。“以义为比邻。”结尾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正义事业的追求。他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这些理念,与朋友们一起为正义事业奋斗不息。